宋初四大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一、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1、如何成立: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
2、相关历薯高史:
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
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办学规模扩大,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1950年8月毛主席应李达校长之请,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
1953年院系燃宴调整,改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改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湖南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湖南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
二、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1、如何成立: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2、相关历史: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吏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1179年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1217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军”,兴复书院,邀请李燔去白鹿洞;
李燔担任堂长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
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书院于1903年停办。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1、如何成立:
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相关历史:
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皮手银“奉天宫”。
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
宋景祐二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放华彩,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国学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应天书院: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1、如何成立: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2、相关历史:
景德二年,宋真宗因宋太祖赵匡胤尊号为” 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遂将宋朝龙兴之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升州为府,称应天府。
天圣四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书院实行“三舍法”改革学校制度。明嘉靖十年,明朝巡按御史蔡叆将位于商丘城西北隅建的社学改建,沿用旧名称“应天书院”。
康熙四十年书院改为郡义学。
清乾隆十三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光绪二十七年举国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简称归德中学)。
2015年3月13日,应天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6年11月7日,“应天书院研究中心”在商丘师范学院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