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是yí xiè qiān lǐ,
释义:形容水往下直注姿前流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1、形容水的奔流通畅快速。
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蘇学士:“回时乘著水势,一泻千里,好不顺溜。”
明 顾起元 《客座迹闷清赘语·山水》:“ 江 水一泻千里,沙腾浪涌,天日为之昏,最为怪伟。”
2、比喻行文畅达,气势奔放。
明 焦竑《玉堂丛语.卷一.文学》:“其文如源泉奔放,一泻千里。”
明·王世贞《文评》: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
清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蘇东坡诗》:“坡诗放笔快意,一泻千里,不甚锻鍊。”
3、比喻口才的雄辩。
如:“他一上场就口若悬河,一罩手泻千里,逼得对方百口莫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