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寒食节与谁有关?

寒食节与谁有关?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日,一般在三月初,时间不太确定。寒食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吃生冷的食物。而我们借助《国学宝典》查询了大量古籍资料后发现,寒食节与我们平素的理解截然不同,尤其是其来源。《国学宝典》APP版现在通行两种说法:一是源于远古改火旧习,即此节时熄灭去年火种,点燃新的一年火种,这个说法我们没有查到相关古籍记载,不知所据;二是源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应该说第二种说法,为中国人普遍接受,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一样,所以古人说:“介子死绵山,今为寒食节。屈原投汨罗,端午吊忠魄。”介子推被烧死?《左传》《史记》均无记载关于介子推与寒食节之间的关联,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晋范晔《后汉书》中记载:“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这是东汉周举(105-149)的故事,他做并州刺史,因当地民众忌讳介子推焚身而亡,每冬一月都寒食,这样导致很多老幼饥冻死亡,周举后来革除了这一弊俗,让人们恢复温食。但此记载,既没有说到春季的寒食节(当时为盛冬时节),也没有说是纪念介子推,倒是后人转引《后汉书》时,改造成了关联。宋代《太平御览》这样记载:“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于子推庙云嫌裂:‘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这个记载显然将寒食放在了“春中”,这就与寒食节联系在了一起。这显然不合适。东汉蔡邕《琴操》或旁穗许是最早将介子推与寒食关联起来的,其中记载:“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这是晋文公归国后冷落介子推,介子推做《龙蛇歌》让晋文公很惭愧,欲报答他,但介子推躲进深山,晋文公想要放火烧山把他逼出来,但介子推抱着木头烧死了,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让民众五月五日不得用火。唐代《初学记》认为,“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这是不是根据当时习俗改古代记载,很难说。《琴操》的记载在西汉刘向《新序》中有记载,但只是记载了介子推被烧死那一段,没有记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事,更没有禁火寒食的要求。而《初学记》说明:“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也就是在刘向之前的《史记》和《左传》等正史里介子推被焚烧的事都没有。寒食禁火在介子运者卜推之前就存在应该说,追溯到东汉,我们从《琴操》中发现了介子推与禁火寒食的关联,但还难说这个禁火寒食就是寒食节。真正明确记载介子推与寒食节之间关联的是晋时范晔的《邺中记》:“邺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是今之糗。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史学家范晔古代公认寒食的日子,一般是冬至之后105天,唐宋学者转引《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这样看来,范晔记载的邺地(今河南北部安阳一带)的风俗是介子推和寒食节关联的。从介子推的正史记载来看,很难说有被焚烧且被悼念这一说法,至于民间习俗是不是因为介子推有了寒食的习俗,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禁火寒食的习俗在介子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周礼》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说管理火禁的官员司烜氏的职责,中春即仲春。东汉经学家郑玄注:“为季春将出火也。火禁,谓用火之处及备风燥。”也就是仲春之末,季春之始的时候,会禁火,这是为了防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