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文如下:
那一天早晨,我起了床,发现家里没有一个人,便以为是他们出去了,便打着哈欠,边往出走,突然瞥见了一张妈妈写给我的字条,上面写着:“你自己想办法吃饭”,一句冷冷的话,令我莫名伤悲,我只能咽下苦涩寻饭菜,可心里尽是对妈妈怨恨。
那天下午,妈妈回来了,看见我在那里看电视,又劈头盖脸数落了我一通,我不耐烦地躲开, 妈妈追进来看见我在床上躺着,什么也不干李裂猜,便又和我吵了起来,还把我最喜欢的东西给摔了,这哪型样让我加深了对她的怨恨。
可当她得知被摔的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因为那是爷爷送给我的,是他老人家亲手做的,构造独具匠心,正是我心心念念的礼物,她便放在了心上,每天辛苦地帮我恢复到最初的模样,我过生日的那天,她送给了我,接到礼物的一霎那,我扑入她怀里,彼此的理解和爱融化了先前所有的不愉快。
扩展资料
【技巧】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
然后却笔锋一转源棚,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