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落实一个理想用人单位难;第二,岗位稳定难;第三,做到专业对口、所学所用难。从学历上看就业率的排序是,研究生的就业率为最高;本科生初次就业
扩展资料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落实一个理想用人单位难;第二,岗位稳定难;第三,做到专业对口、所学所用难。从学历上看就业率的排序是,研究生的就业率为最高;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大专初次就业率为最低。从专业上看就业率的排序是,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科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就业率的排序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院校就业率较低。现实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各高校的稳定,影响到国家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因此,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1。毕业生输出数量和结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相应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2012年,我国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00万,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达到了19%,且根据《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计划,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40%,也就是有2亿人会有大学学历。由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番番制改、改革、重组,企业纷纷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传统的就业方式和择业渠道已经不再适用。国有企业吸纳大学生的能力有限,因此就业的热点转为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外资企业。除了数量上的,还有结构上的矛盾,从地域结构角度来讲,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就业需求量远多于西部;从教育结构角度来讲,高校知识体系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从人才结构角度来看,手工劳动力较多,核心技术人才较少,缺乏创新创业性人才。以上种种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更大的客观困难。
2。市场需求量较低
市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的需求量。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还处在调整阶段,仍存在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不科学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我国当下仍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低就业弹性和以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为主;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速度慢;三、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没有提上速度,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最能够吸纳就业单位,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市场容量明显不足;四、政府没有充分重视对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性,各项财务室的实施力度不够大,在结构调整的整体布局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低于高校对社会的输出量,进而造成当下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3。寻找成就感
这里的思想观念主要分为主观(毕业生)和客观(应聘单位)因素。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在招聘过程中,过分追求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过分重视理论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技术技能操作能力;对于不同地域和性别的求职毕业生有歧视和偏见。对于作为应聘者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对自我的角色认知和身份定位不够明确,尤其是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对预想的职业有很高的期待值,却不曾审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此外,择业时过于挑剔,既要地域好,薪资又要高,没有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位,宁愿选择不就业,这种重“择”轻“就”的观念使得原本录取率就不高的应聘,又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办法
由于当下大学生面临着高校扩招、市场需求量降低的现状,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普遍较低,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导致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