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原理介绍如下: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绝敏在美国克利夫兰做的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两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的一项著名的物理实验。但结果证明光速在不同惯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否认了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存在,从宏盯而动摇了经典物理学基础,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一个开端,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验背景:

19 世纪流行着一种“以太”学说,它是随着光的波动理论发展起来的。那时,由蔽宏和于对光的本性知之甚少,人们套用机械波的概念,想像必然有一种能够传播光波的弹性物质,它的名字叫“以太”。许多物理学家们相信“以太”的存在,把这种无处不在的“以太”看作绝对惯性系,用实验去验证“以太”的存在就成为许多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原理

当时认为光的传播介质是“以太”。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

如果存在以太,则当地球穿过以太绕太阳公转时,在地球通过以太运动的方向测量的光速(当我们对光源运动时)应该大于在与运动垂直方向测量的光速(当我们不对光源运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