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族是缅甸东北边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缅甸官方少数民族的地位,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毗邻中国云南。在缅甸,他们被指从中国云南省而来,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国汉人。果敢族300多年前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条约》,清廷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云南人变成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现今的果敢县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汉族)和这一区域被叫做其他称谓的汉民族。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缅甸耐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1968年后缅甸人民军进驻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缅甸掸邦民族民主同盟军”,同年获缅政府承认成立“掸邦第一特区”。该辖区于2002年实现了基本禁绝罂粟种植,在当地的民族历史和禁毒的历史上迈出了一大步。
“果敢”是掸族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果敢族”是果敢的华人对自己的称谓。全称“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首府老街市。位于缅甸东北部,毗邻中国云南省,是一个以果敢族(华人)为主体的自治区,1897年前为中国领土,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首府老街市。当地通行华语(当地人称果敢语),并且保留着汉人生活习惯。市面上流通人民币与缅甸币,座机是云南临沧区号,手机信号来自中国移动,电力由南方电网变电站输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手机用户漫游至果敢人民共和国时是没有国际漫游费的,无需申请国际漫游功能。(仅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手机用户)
果敢地区在历史上多属于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区,未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所能直接统治的边境地区,崎岖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其多样化的民族组成。在杨氏土司之前,果敢地区未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东汉,该地曾属哀牢,后哀牢内附东汉,该地属东汉永昌郡。
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在平南中时在诸葛炮楼山留下了遗迹。
大理国时期,属永昌府孟缠甸。
元代,分属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
明代,该地邻近镇康州以及孟定府。
果敢的主要人口为中国汉人移民后裔数百年来传承著中华文化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今日的果敢文化与临近的云南省镇康县相似。主要人口信仰道教和佛教,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主要的信仰中心为老街的果敢大庙。传统节日为春节、清明、端午、火把节、七月半、中秋节及泼水节。
果敢族是汉族。
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有一支汉民族已经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这支汉族就是生活在缅甸掸邦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现在的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 万。果敢华人并不是移民,他们清一色是云南人,世代居住在中缅边界的果敢地区,由于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条约》,清廷把果敢割让给英国,这些原属中国人的果敢华人都自动变成了缅甸的本土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