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徐经、唐寅科场案是怎么回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徐经、唐寅科场案是怎么回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明朝时期,举人徐经与唐寅曾掀起过一场惊天大案。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因

1.唐寅中解元:1498年,唐寅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之后入京参加会试。

2.徐经中举:1495年,徐经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后果

程敏政之死:1499年,程敏政涉徐经、唐寅科场案被诬下狱。出狱后,因为心情愤恨发痈病而死。

详细过程

第一、华昶指控程敏政泄题给举人徐经、唐寅

公元1499年,户科给事中华昶(chǎng)上疏弹劾会试主考官程敏政,指控其泄题给举人徐经、唐寅,掀起了一场惊天大案。

收到华昶等人的上疏后,明孝宗安排主管科考的礼部官员彻查此事。由于当时还没发榜,不能从中榜的结果来推断徐经、唐寅是否作弊。所以,礼部研究决定,建议皇帝命会试的主考官李东阳和同考官(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们,重新翻阅程敏政阅过的试卷,看程敏政是否在阅卷过程中有徇私舞弊的行为。

李东阳等人复查完试卷之后向皇帝报告,说300多个中榜者中并没有徐经和唐寅,试卷审阅也没有问题。礼部也复查了整个考试流程,并没有发现错误,但无法判断事先有没有泄题,建议出题的主考官自己说明情况。出题的主考官就是被告程敏政,他不仅是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副部长),还做过明孝宗的老师,地位显赫。

明孝宗不可能随便把老师程敏政下狱,于是命锦衣卫把华昶、徐经、唐寅送镇抚司关押查办,要求镇抚司审问明白。

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科场舞弊案使徐经心灰意冷,他的后人也大都如此,徐霞客将精力用在了旅行上,成为了著名的地理学家

镇抚司审案,手段凶残多样,一上刑,徐经、唐寅就什么都招了,连没做过的事也都应承了下来。不过,由于他们二人和程敏政都是被单独审问,所以三人的供词出现了不同,镇抚司只好让皇帝来亲自定夺。

华昶因上疏而被镇抚司关进了诏狱,以工科给事中林廷玉为代表的言官们纷纷上书为华昶鸣不平。林廷玉还指出了程敏政的可疑之处,因为他也是这次会试的同考官,所以有一定的说服力。言官们也纷纷上疏要求释放华昶,逮捕程敏政。

镇抚司没审出明确结果,明孝宗迫于压力,只好将这个案子交由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会审。在三法司会审时,出于当庭对质的需要,明孝宗不得不同意将程敏政下狱,并出庭和徐经等人对证。

第二、质控案审判结果是舞弊查无实据

程敏政的出庭对质使案件审理变得容易起来,三法司很快就审出了结果。审判结果是舞弊查无实据,但徐经进京时送过程敏政见面礼,唐寅也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要过文章,有勾连的嫌疑,华昶也有察事不明之罪。

三法司本想处重罚,但明孝宗觉得事情没那么严重,就从轻发落。将唐寅、徐经贬为小吏,不得为官,程敏政罢官回家,华昶降职。一场科场大案落下帷幕,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

这得从唐寅和徐经二人中举说起。徐经是1495年的举子,唐寅是1498年的举子。不同的是唐寅中举时排第一,是解元,而且唐寅原本就才华横溢,性格张狂。两人都好结交名士,所以参加会试前就已相识,并相约一起参加会试。

第三、指控案彻底改变了涉案四人的命运

1499年,两人去京城参加会试。徐经带了好几个书童陪伴,所以很招人瞩目。当时程敏政以擅写文章著称,而且在朝中也颇具地位,两人一同前往拜访。

程敏政很欣赏这两位颇具才学的后生。徐经交钱拜师,唐寅也交了一个金币请求程敏政为自己的伯乐学政梁储(梁储曾点唐寅为解元)赐文。程敏政在讲学时可能把后来会试的考题讲漏了,而且徐经和唐寅把程敏政讲到的问题都作成了文章在举子中间传阅,所以导致很多举子知道会试题目的出处。

举子们看到熟悉的题目后欢呼雀跃,这就很让人怀疑题目被泄露了,于是就有了华昶的上疏。可以说,这场惊天大案实际上只是源于程敏政的一时疏忽,以及徐经、唐寅的放肆宣传。也可以说是一场误会,但这个误会却彻底改变了涉案四人的命运。

程敏政出狱不久后就因为愤恨发痈病而死,徐经没能进入官场便英年早逝,唐寅则从此对官场心灰意冷而放浪形骸,华昶被贬外地后反而成为了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04结论

科场舞弊案是明朝政治的一个缩影,也是明朝科举制度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案件中暴露出了明朝科举制度的弊端,那就是门生政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