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用它来指世界上具有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或在各国关系中处于制约地位,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
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这两个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各有自己的盟友,组成强有力的集团,彼此对立,谁都不占绝对优势与统治地位。那时的美国和苏联就是两“极”,由此形成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两极格局。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作为标志,1991年12月25日发生的苏联解体事件,为立国七十多年的苏联划上句号,这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多极化”则是指在世界上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6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发展冲破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现在世界的格局可以说是一超多强,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一超,是指美国这一超,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所谓多强,是指包括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许多地区大国或大国集团。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之间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
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1) 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是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背景,即历史条件和必然性。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分析,西欧各国的普遍衰落和美国跃上世界霸主的峰巅,取代英法充当世界主宰。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使苏联成了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这种新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上的,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作出的。战后的世界大国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即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就是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出现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给日后世界带来许多纷争和动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格局的重心一直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出现了美英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但优势仍然在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各自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形成了两极格局,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美苏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向对峙,这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的因素。
其实不用那么复杂地去理解.
"极"可以理解为"最",放之于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就是指最强大的国家.而在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就是苏联和美国,为维持二战后世界秩序,两国分别构筑了军事同盟——北约集团和华约集团,共同控制着世界。一山不容二虎,两大集团必然会出现争霸,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划分起势力范围,整个世界变成了美苏两分天下,这种情况下,双方势力总体均衡,谁也没有消灭对方的实力,就一直对峙下去,这就形成了两极格局。在这里,原本指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极的含义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完全变为两国势力的对峙。
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之间,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学过历史就知道,简单说就是苏联 与 美国2个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