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入解放军后,陈明仁将军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的重视和重用,他曾历任湖南临时政府代理省长、军区司令员等等,为党和人民效力二十余年,直至因病离休。陈明仁将军享上将军衔,授予一级解放军军衔。
在陈明仁重病期间,周恩来总理还曾亲自过问他的病情和救治方案,并指示相关人员一定要尽全力治疗和挽回陈明仁的生命。陈明仁的结局是圆满的,他晚年生活幸福,虽时有病痛,但始终夫妻和睦,子孙绕膝,一家团圆。
陈明仁(1903—1974),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
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后任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
扩展资料陈明仁将军戎马一生,为祖国的统一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爱国将领,他在国共对峙时期,深明大义,率七万多部众和平归入解放军,避免了不必要的的生灵涂炭和自相残杀。
在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英勇善战的陈明仁再次被蒋介石重用,他在白崇禧的推荐下出任华中“剿匪”副司令,后又带领所属第一兵团驻守湖南。但为国民党效力二十余年的陈明仁早已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信心和认同,他的内心已经不知不觉间倾向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
但是面对蒋介石、白崇禧的步步紧逼和四周潜藏的国民党死忠势力,陈明仁一方面假装对抗中共,与国民党虚与委蛇,另一方面他派亲信与中共地下党暗地接触。
为了麻痹国民党,陈明仁忍痛将儿媳和孙子送往湘西国民党势力区做人质,并派儿子陈扬钊在起义前前往湘西将家眷全部成功营救。最终,筹谋已久的和平起义如期举行,陈明仁将军的义举得到了全国人民和中共领导人的欢迎和赞誉,陈明仁的结局也是皆大欢喜。
参考资料:
分析如下:
1.1969年,66岁的陈明仁因慢性风湿病一再发作,提出申请,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后,离职休养回湘安度晚年。周恩来批示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陈明仁的定居地长沙市麻园岭,拨给一栋花园楼房居住,一切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照旧,使他晚年过着安静平淡的生活。
2.他的儿孙们在他的长期教育下,在新社会里努力学习和工作,不断有所进步,使他十分欣慰。 1972年以后,陈明仁身患癌症,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安排他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周恩来亲自审阅他的治疗方案,并指示医院会诊时要请其夫人肖毅参加。
3.其间,叶剑英还派人陪同他到杭州休息、游览。当时周恩来身患不治之症,但仍多次关心询问他的病情和治疗工作。他病危时,叶剑英、聂荣臻和原国民党高级起义将领陶峙岳、董其武等都到病房探望。
扩展资料:
陈明仁醴陵故居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城区来龙门街道办事处文庙居民委员会瓜畲坪116号,始建于1937年。其门额"良庄"两字,由何键题写 。故居占地面积为1145平方米,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其主体建筑分前后两栋,各二层,门厅与前栋、前栋与后栋之间均有庭院相通,共有房屋20多间,均为小青瓦屋面,方形青砖铺地。
陈明仁将军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兴华路30号 。该两栋法式建筑,建于1903年,占地面积1420平方米,建筑面积1110平方米,分1号和2号两栋两层高的小洋楼,建筑为砖混结构,俯视平面造型犹如两架飞机,因此也称为“飞机楼”。20世纪50年代,陈明仁居住在2号楼。
参考资料:
1,陈明仁将军的义举得到了全国人民和中共领导人的欢迎和赞誉,陈明仁的结局也是皆大欢喜。
2,在陈明仁重病期间,周恩来总理还曾亲自过问他的病情和救治方案,并指示相关人员一定要尽全力治疗和挽回陈明仁的生命。陈明仁的结局是圆满的,他晚年生活幸福,虽时有病痛,但始终夫妻和睦,子孙绕膝,一家团圆。
3,1969年,66岁的陈明仁因慢性风湿病一再发作,提出申请,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后,离职休养回湘安度晚年在陈明仁的定居地长沙市麻园岭,拨给一栋花园楼房居住,陈明仁一切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照旧,使他晚年过着安静平淡的生活。
扩展资料
晚年期间,陈明仁身患癌症,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安排他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周恩来亲自审阅他的治疗方案,并指示医院会诊时要请其夫人肖毅参加。其间,叶剑英还派人陪同他到杭州休息、游览。当时周恩来身患不治之症,但仍多次关心询问他的病情和治疗工作。他病危时,叶剑英、聂荣臻和原国民党高级起义将领陶峙岳、董其武等都到病房探望
参考资料
1969年,66岁的陈明仁因慢性风湿病一再发作,提出申请,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后,离职休养回湘。
1972年以后,陈明仁身患癌症,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安排他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
周恩来批示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陈明仁的定居地长沙市麻园岭,拨给一栋花园楼房居住,一切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照旧,使他晚年过着安静平淡的生活。
其间,叶剑英还派人陪同他到杭州休息、游览。当时周恩来身患不治之症,但仍多次关心询问他的病情和治疗工作。他病危时,叶剑英、聂荣臻和原国民党高级起义将领陶峙岳、董其武等都到病房探望。
拓展资料:陈明仁(1903—1974),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人。中国著名将领、军事家,无论是北伐东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皆为国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后任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
参考资料:
陈明仁,湖南醴陵人,黄埔第一期学生,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名将。在国民党军队中南征北战25年,官至兵团司令,被授衔中将,曾获蒋介石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1948年10月,应白崇禧之请赴武汉就职“华中剿总副司令”,1949年初以第1兵团司令官身份率29军、71军到湖南编训,并接管长沙警备司令部,下辖15万官兵。1949年8月4日,他与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发出起义通电,毅然和平起义。毛泽东和朱德称赞:“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陈明仁任湖南省政府临时主席,第四野战军21兵团司令员,第55军军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陈明仁有8个孙子孙女,陈京生是其长孙,跟祖父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陈明仁22岁初出茅庐,在东征时第一个攀梯登上惠州城墙。在庆功会上蒋介石亲发口令,吹三番号向陈明仁致敬,还带头呼口号:“向陈明仁看齐!”命令全体官兵举枪向祖父致敬。1949年,陈明仁参加首届人民政协会议,周恩来总理见到他时,第一句话就问:“你还认识我吗?打惠州的时候,我还向你举枪敬过礼哩。”
和平起义后,毛泽东亲自邀请陈明仁同游天坛公园,还提出跟他单独照相。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毛泽东先后两次接见陈。第一次他递过一支香烟,亲切地问他:“你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吧。”听到陈说没有任何条件,毛泽东说:“你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倒不好办了。这样吧,从今以后,解放军有饭吃,你的部队也有饭吃,共产党军队有衣穿,你的部队也有衣穿,一视同仁,绝不会有半点亏待你的地方。”第二次接见,陈明仁主动向毛泽东要求上前线作战,为人民立新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率部队去广西剿匪,后去广东湛江守卫海防。
1968年,“文革”浩劫也险些波及陈明仁。幸亏周恩来对其极为关注,叮嘱部下要绝对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在外人眼里,陈明仁常常是威武严厉,寡言少语;不过在孙辈们面前,却很和蔼。他常常和孙辈们书信来往,鼓励他们要好好读书。
“用醴陵话说起来,‘读’书跟‘偷’书很像。祖父经常跟我们说这句话,我们就边笑边学他:要好好‘偷’书。”陈京生记得,对于成绩优异、获得三好学生的孩子,祖父是有奖励的,会买些小玩具,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祖父从不打孩子。陈京生记得有一次,祖父到北京开会时带来些荔枝。他不知道怎么吃,便连皮咬。祖父一见,扬起手掌就打了下来,不过手掌落到头顶上方时,停住了,怒颜又转为笑容,拿过荔枝教他怎么吃。“有时祖父坐着,我们围在前面,祖父用小刀将香蕉切成一片片,喂到我们嘴里。”
不过他也从不溺爱孩子。陈京生和兄弟姐妹们去湛江55军驻地看望祖父时,他从不让他们用自己的专车,孩子们进城都坐公交车,吃饭也是到食堂打饭。
在对待亲属上学、就业、参军、调配等问题上,陈明仁也从不搞特殊化。作为一个上将、兵团司令,让个把孙子、孙女参军易如反掌,但在“参军吃香”的年代里,在8个孙辈中,他没有为任何一个开过后门。陈京生的堂弟曾去找陈明仁让自己参军,谁知话音未落,祖父就严肃地说,我不能为你开方便之门,你的前途要靠自己去闯,歪门邪道的事千万干不得。
陈明仁从来不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亲戚牟利。他位居高职,亲戚们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现在湖南老家他的有些亲戚生活仍比较艰苦。
陈明仁对家乡的感情很深。他先后在老家创办了5所小学,对穷苦孩子一律免收学费;筹设施药局,聘医生为农民看病,穷人免费。1947年,因守四平时用美援粮食做工事,被素有嫌隙的陈诚告了御状,他受到蒋介石“撤职查办”,回到家乡后,他决定将田产捐献给地方,只给妻子儿女留下一部分。起义后,他将房子和车子全都交了公。
对家乡人如此大方,对自己,陈明仁却从来不讲排场。每次到北京开会路过杭州,有时住在交际处(现大华饭店)或者省军区招待所,而有时就住在陈京生家的老式居民房中。
“当时我们家又小又旧,连卫生间都没有。省军区的领导来看望祖父也只好到这里来。我们都觉得很不好意思,祖父却不以为然。”陈京生说,祖父外出时从来不讲排场,基本上每次都是乘公交车或者坐三轮车。印象里唯一一次排场比较大的是,祖父带全家人到九溪野餐,因为人多,就要了两辆小轿车,还带了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