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士是四川大学的传奇人物,在川大旁听17年,由于在学校时间太长,张博士在四川大学几乎成了仅次于校长的知名人物。他身高181cm, 长相英俊。在其14岁左右,正是WG进行时,那时候流行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张博士由于勤奋好学,老师对其有意见,给其扣上一顶帽子,导致张博士被退学。这顶帽子现在听起来有点搞笑「白专分子 思想反动 学习勤奋 诱惑异性」。退学以后,那时张博士不是博士,他被安排进重庆玻璃厂上班,但他有一颗积极好学的心,业余时间一直坚持自学。
他有崇高的理想,不是当一个科学家就是翻译家。可是由于正式学历只有初中二年级,他也知道科学家肯定是没戏,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一个翻译家应该是没有问题。于是他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学习,就是这样学习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的进步太慢,于是干脆找了个机会进入大学旁听,他先后在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进行旁听,最后在四川大学定了下来。他旁听的课程是外国语学校的俄语课程,在他青少年时期,正是我们与前苏联老大哥关系最好的时候。在他的意识里,前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就是人间天堂,那里有他日夜想念的黑麦面包。
张博士出身于1953年,纪录片的拍摄时间为2002年左右,从画面里面的人物穿着打扮、成都重庆街头的景物也可以判断是那个年代。他已经60多岁了,可他还是孤身一人,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但由于张博士整天只是想着通过学习来「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与弟弟的联系也很少。他一个人住在体育馆下面一个四平方米的空间里,没有风扇、没有空调。他每天在食堂打扫卫生两个小时,作为回报,食堂给其提供一日三餐。张博士认为说方言是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表现,他鄙视这样的行为,在四川、重庆这样的人人说四川话的地方,他不说方言,他总是操着一口椒盐的普通话,说着文邹邹的词,有一种当代孔乙己的感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他那个年代,许多人由于动乱无法完成学业,早早参加工作,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到了90年代,工厂效益不好,买断工具提前退休。退休以后在家溜鸟带娃,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如果张博士的生活轨迹是这样,那么他成不了四川大学人人皆知的张博士。张博士原名王忠厚,「张博士」是四川大学师生对其戏剧,对其17年旁听生涯的一种见证。
从60年代到21世纪初,整个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于这些巨大的变化 ,张博士拒绝去了解,当别人问他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是谁,张博士翻开「毛主席语录」,很肯定地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是那个动乱时代的受害者,如果不是被老师排挤,他也许会成为一个翻译家。由于那个年代的原因,整个社会将职业分成了很简单的几种:知识分子、工厂、农民。张博士只想成为第一种,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他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家,没有朋友,更是被原单位给除名了, 一生只为学习。当记者问起他现在的俄语水平时,张博士谦虚地说:「大学水平吧」。
张博士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到了俄罗斯当了一年的翻译 ,只是给当地的农场主当翻译。
当我向一个四川大学本硕连读的朋友打听有没有听过「张博士」,他表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