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客家饮食的独特的风味粄类
客家饮食的独特的风味粄类
粄就是客家菜中一款地道的主食和小吃,是粄类的统糯米粄称。
客家粄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还有用木薯粉做,经过不同的加工
手法制作出来,品种有200款之多。
地道的客家粄,首先选料要精,如优质米细细研磨成浆才能蒸出透明爽滑的米反皮,馅料用时鲜,然后制作也要 精,做米反用的米浆一定要细磨,一点马虎不得。
簸箕粄
1、簸箕粄
做法: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
仙人粄,也叫仙水冻。是用盛产于赣南、闽西、粤东山区的一种“仙人草”熬制而成。
由于只需用少量的“仙人草”就可以做出比“仙人粄
仙人草”重量多十几倍的板来。
有如仙术般的神奇,因此,人们便将用这种“仙草”制成的食品称作“仙人粄”。
制作原料:仙人草、水、土碱
②、白萝卜切细丝
小贴士:蒸好的萝卜粄也可以放凉后再切成小块用煎锅稍为煎下,更香更好吃。
芋子粄
4、芋子粄
制作过程:
①、选好上等芋卵,洗净,蒸熟,去皮,趁热捣成泥状。
②、芋卵泥中拌入木薯粉、水等,和匀,使芋卵泥具有一定韧度。
③、抓一小撮揉成图中元宝状,入滚水中烫熟取出,加入各种配料即可。 黄粄
5、黄粄
黄粄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
首先要选上好的干柴草
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
苎叶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乡亲和游子的喜爱。
苎叶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尤以春夏两季为佳。
制作腌面腌粉方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叶,和适量粳米、糯米和井水于石臼捣烂、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然后把粄团捏成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黄酥脆,清香甘润,别有风味。
常吃苎叶粄,能耐饥渴、长力气,除皮肤疾患,强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味窖粄
7、味窖粄
味窖粄是客家最大众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浆后与少量土碱水拌匀,用开水冲浆,盛入小碗蒸熟。
蒸成碗面四周膨胀,中间凹成窝形,以甜酱油(红味)佐食,故称味窖粄。
梅县街头常有油煎味窖 粄,是客家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 糍粑
8、糍粑
农历十月初,秋收之后,农闲时的客家人便开始做糍粑,俗话说:“十月朝,糍粑录录烧”,这正是新鲜、热腾腾的刚做好的糍粑的写照。
一个个白白软软的糍粑里头包裹着炒熟的花生、芝麻和新鲜的白糖,吃起来口感绵软香甜,在品尝糍粑的同时,或许你也能感受到客家人纯朴的情怀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算盘子
9、算盘子
这是一道客家传统小吃,既能做菜,又能当主食。
别小看这道菜,要做到既弹又爽滑,热吃、冷吃各有各的味道并非易事。
算盘子是以木薯与芋头淀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制作的技术难点在于搅拌材料时温度的把握。在烹制时以香油、葱、蒜蓉炒香,注意在起锅时调味。
篇二:客家风俗
生活风俗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
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
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家庭风俗
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动手,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
每逢宰猪,客家人都要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或参军、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
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还有弟妹。
新娘、新郎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被视为逆子。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
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重。
来宾客家人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
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
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
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
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
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
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或外甥女)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婚姻风俗
来宾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
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作好事。
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
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
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
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
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
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
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信仰风俗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二月
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
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
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
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
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
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客家人过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祠堂,一来听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解释家谱,续写家谱;
二来商量姓氏内需要解决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婚嫁风俗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
儒家经典《礼记?
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
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
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
“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
“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
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
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
《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
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
是为“送终”。
客家风情
⒈补锅头
客家人节俭,锅破了,补补再用,于是就有了“补锅头”的行业。
补锅人很辛苦,风风雨雨,走村串户,起炉火,推风箱,满面汗水,锅底煤灰一抹黑,好在大家都热情,倒茶水、送米菜,连小仔子(小孩)都搬椅搬凳,补锅师傅也“会出门”千恩万谢,伯姆长、大嫂短,嘴巴甜,手艺更好,补的锅平又滑,炒起菜来唔(不)挡铲(锅铲)。
⒉放车筒
围龙老屋门口有一个水塘,细仔子(孩子)们常往水塘“放车筒”,截一段麻竹来,捅穿竹节,唯留一底,往里放些蚯蚓,然后沉进塘底用石头压住,几天后再捞起来往簸箕里哗啦啦一倒,哇,什么滑哥(塘虱)、虾公老蟹、黄鳝鲫鱼等活蹦乱跳,十分喜人。
⒊砻谷
要将谷子变成米,就要去砻谷。
砻是客家一种传统的粮食脱壳工具,由竹丝编形、内填红土夯实,上面旋转的为盘,固定的为座,交接处多有竹齿,用以碎谷脱壳,使用时以长木勾推转可省力,速度宜快勿慢,可使谷壳分离匀称、米粒不碎,故有快砻之说。
⒋放米
要使谷糠与米粒分离出来,就要放米,“放米”的工具叫风车,纯木质结构,利用手摇风力原理去除尘土和谷糠的粮食净化工具,风车的前斗出精谷(或米)、二斗出瘪谷(或糠)、尾口出尘土杂碎之物,分类有序。
⒌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粄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置而成的粮食碾磨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粄、味窖粄就是这样磨出来的。
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滑腻。
⒍踏粄
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家人过年必备的甜粄(年糕)就是这样打置出来的。
⒎对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唱的,故称山歌。
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见人影,但闻歌声,男腔女调,尽情放歌,山风飘送,山高水远,无边无际,十分引人。
⒏捡等路
客家人走亲访友、特别妇女回娘家,都会准备些礼物,一般都自产的瓜果或自制米粄、发糕、鸡蛋之类的东西,方言称“等路”,谁家有人客来,左邻右舍,特别是孩子,都会跑过捡“等路”,那热闹的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情意。
9.三叔婆
三叔婆是个有菩萨心肠的人,每当“唱歌人”(要饭的人)来到门前,她自己再辛苦,那怕只有一条蕃薯,都要送给人家吃。
10.讨饶
客家人有个习惯,两家小孩“搞上持”(打架),伤人的一方家长就会主动煮上一两只鸡蛋,带上自家小孩到对方家去认错“讨饶”(请求原谅)并保证以后改正。
11.讲古
阿公的“讲古”里,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讲祖上迁徙的传说,祠堂前竖立的功名,也讲才子宋湘、李文古和三斤狗的故事,更讲劝人向上,为人处事的道理。
12.端猪红
客家人有很多习俗都能体现“和亲睦邻”的观念,端猪红便是一例。
不管谁家杀猪(是件大好事),主家都会把一碗碗香喷喷的猪红分送给同屋的左邻右舍,然后请各家的长者前来吃顿饭,于是大家都能分享到哪种快乐,十分惬意。
13.仙人粄
仙人粄是梅属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消暑食品,由一种叫仙人草的植物熬制而成,黑色稠状,味甘和平滑,加上蜂蜜,甜润可口,清热消暑,是盛夏里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14.照砂虫
点燃干艾草薰烤脚底,是客家山村的人们治疗脚气、杀灭砂虫的好方法。
15.偿酒
闻名瑕珎的客家娘酒,其制作工艺也很特别,其中最后一道叫“炽酒”,将娘酒原瓮置于露天空地上,在其周围点燃谷糠、锯末等燃料,用这种文火烤炽的酒既可去除湿气,又可使娘酒更加香醇,酒炽好后,主家都要当场开瓮打酒,请左邻右舍,尤其特别是有经验的长者过来“偿酒”,希望在大家的品评中学到更多。
16.客家围龙屋
被誉为中国五大古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粤东客家地区的人文地标。
也因为养育了无数的客家儿女,承载着无比深厚的乡梓情意,而成为无数客家人心中永远温暖的精神家园。
篇三:植物学实验一_植物营养器官的形
植物学实验一: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与变态
(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及变态
(2)实验方法:野外观察
(3)实验材料:教材,课堂,校园植物
(4)实验结果:
形态
根,定根中的直根系:松树,柏树,杨树,柳树,蒲公英
不定根中的须根系:深根系:棉花,紫苜蓿
浅根系:仙人掌植类物如仙人掌,仙人柱,仙人球,鸾风玉,银毛柱,银毛球,金琥,小麦,玉米,草坪类植物
茎,以生长习性分,直立茎有:向日葵,榆树,玉米,高粱,杨树,柳树,松,竹,原柏 匍匐茎有:金叶过路黄,草莓,甘薯,西瓜,蛇莓,马蹄金
平卧茎有:地锦,蒺藜,空心莲子草
缠绕茎有:何首乌,牵牛花,菜豆
攀缘茎有:葎草,爬山虎,长春藤,葡萄,丝瓜,威灵仙,乌敛莓,有缠绕茎和攀缘茎的为藤本类
以性质与寿命分,木本分为乔木:酸角,木棉,松树,玉兰,白桦,水杉,银杏 灌木:月季,牡丹,杜鹃,连翘,迎春,沙柳,绣球 半灌木:金丝桃,蒿类植物
草本分为一年生:稻子,蓖麻,水稻,花生,玉米,高粱,小麦 二年生:甜豆,菜豆雏菊,金盏菊,三色堇
多年生:龙舌兰,竹子,宿根草
茎的分枝,二叉分枝:苔藓,蕨类,藻类植物
假二叉分枝:丁香,茉莉,石竹,梓树,泡桐,绣球,栀子花,桂花,鸡爪槭 单轴分枝:部分被子植物如杨树,榉树,多数裸子植物如松树,柏树,银杏, 原柏
合轴分枝:大多植物如榆树,柳树,核桃,苹果,马铃薯,桃李,苹果,番茄,石榴,黄山紫荆,柿树
叶完全叶有叶柄,叶片,托叶
不完全叶,无托叶:马蹄金,石榴
无叶柄:莴苣,荠菜,苦荠菜
无叶片:台湾相思树
叶脉有直出平行脉:阔叶麦冬
侧出平行脉:芭蕉
弧状平行脉:白玉簪,美人蕉,车前草
射出平行脉:棕榈
羽状网状脉:鸡爪槭,石榴
掌状网状脉:浙江柿,黄山紫荆,鸡爪槭
叉状脉:银杏
复叶有奇数羽状复叶:刺槐
偶数羽状复叶:
一回羽状复叶:刺槐
二回羽状复叶:
多回羽状复叶:南天竺
掌状复叶:七叶树,大吴风草,法国梧桐
单身复叶:柑橘,金桔
羽状三出复叶:跳舞草,蛇莓,云南黄素馨
掌状三出复叶:红花酢浆草
叶序有互生叶序:乌桕,紫薇,美人蕉,绣球,银杏
对生叶序:原柏,空心莲子草,紫薇,石榴,云南黄素馨,薯蓣 基生叶序:红花酢浆草,构树,沿阶草,黄鹌菜
轮生叶序:原柏,栀子花,四叶葎
簇生叶序:马尾松,石榴,雪松,银杏
叶镶嵌:常春藤,爬山虎
异形叶性有生态系统异形叶性:水毛茛,慈姑,
系统发育异形叶性:紫叶小檗,原柏,老龄林,蓝桉 变态
根,支柱根:玉米
贮藏根里有肉质直根:胡萝卜
块根:山芋,木薯,大丽菊
呼吸根:红树,池衫
气根
攀缘根:常春藤,凌霄花
寄生根:桑寄生属,槲寄生属,芄丝子属
同化根:吊兰
茎,地上茎中有,茎刺:山楂,皂角
茎卷须:葡萄树,南瓜藤,乌敛莓
叶状茎:竹节蓼,天门冬
地下茎中有,根状茎:竹,莲,黄姜,蝴蝶花
贮藏茎,块茎:土豆
鳞茎:百合
球茎:天麻
叶,叶刺:刺槐,小檗,金虎,仙人草科
叶卷须:豌豆,西葫芦
叶状柄:台湾相思树
鳞叶:洋葱,百合,荸荠(球茎),樱花
捕虫叶:狸藻,猪笼草,芽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