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答引用自三联中读《大英博物馆的瓷器朝圣——英国绅士的“故宫品味”》小课。
其实鸡缸杯在历史上一直都很名贵。
首先来从斗彩这门工艺说起。斗彩出现在明代,但在当时还不叫斗彩,叫“五彩”。它是先用青花钴料在瓷胎上描绘出轮廓线,然后施以透明的釉,入窑烧制,这样高温烧制出来是只有青花轮廓,没有其他颜色的半成品,然后再在轮廓内填色,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这样就使得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争奇斗艳”。斗彩工艺到了明成化时期登峰造极。
除了工艺因素,鸡缸杯背后颇具传奇色彩的一段故事也是使它身价大增的原因。成化皇帝三岁时被立为太子,当时的正统皇帝御驾亲征征讨瓦剌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之后正统皇帝的弟弟继位,而在自己的叔叔做了皇帝之后,成化皇帝朱见深当时的太子之位被废。可以想见在这之后朱见深是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的,而在此期间,当时还是个宫女的万贵妃陪伴在这个孩子身边。渐渐地,他与大自己17岁的万氏之间产生了别样的情愫。后来神奇的是,英宗皇帝又被瓦剌送了回来,后又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上皇位,朱见深也由此重新被立为太子。登基之后成化皇帝专宠万氏,将她封为贵妃。不过这段爱情故事也不是一直美好的。万贵妃曾为宪宗皇帝诞下一位皇子,可惜不幸夭折了。后来万贵妃专权,阻挠其他妃子为皇帝延续后代。据说宪宗皇帝有次梳头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白发,忍不住哀叹自己“老而无子”,于是身旁的一位老太监领来了一个孩子,说是皇帝当年与某位宫女所生,一直被大家藏着没被万贵妃发现。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后来万贵妃觉得迫害皇子无望,自己年岁已高也难以为皇帝生下龙子,便就放松了控制,后来宪宗皇帝又抱得很多位皇子。而鸡缸杯跟这段故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提到另一件文物《子母鸡图》。它与鸡缸杯在许多地方都比较相似,且关键是画上有成化皇帝题的诗,诗句表达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鸡缸杯上母鸡觅食喂养小鸡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万贵妃在那段艰难岁月悉心照料成化皇帝(他俩的这段姐弟恋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宪宗皇帝的恋母情节)。而鸡缸杯上的公鸡形象则象征着君王的角色。不过可惜的是成化皇帝与万贵妃之间的故事并不像鸡缸杯上那样和和美美,温馨有爱。他们最终还是敌不过命运的束缚,曾经真挚的感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裂痕,也是让人不禁叹息。
鸡缸杯名贵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几十年来鸡缸杯在拍卖时屡屡创出天价,这也使得它被不断神化,于是拍卖价格便越来越高。
明代有三种东西随处可见,但却可望不可及,让人欲罢又不能:一是鸡缸杯,二是宣德炉,三是子刚玉。其共性特点是在明代这三种东西就已经声名远播,倍受追捧。
关于这三种东西是什么样的,文献有记载、博物馆有收藏、拍卖会上也有成交,但文献记载可以有不同理解、馆藏和拍场可以有不同声音,因为从明代开始一直到现代这三种东西都在仿,仿品不计其数,究竟什么样的是真的、什么样的是假的,什么样的到代、什么样的不到代反倒搞得有点乱套了。有的观点认为,宣德炉民间和市场上就没有一件是真的;有人宣扬鸡缸杯有真的但多在两个故宫,民间只有几只鸡缸杯是真的等等,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无奇不有,客观上也起到了为炒作添油加薪、推澜助波的作用。
现在,只要能出现一件相对比较靠谱的东西,拍卖价格肯定十分昂贵。个中原因:一是从明代开始到现在炒作了几百年了;二是物以稀为贵,不管鸡缸杯在成化年间是干什么用的,到底生产了多少鸡缸杯,反正现在能够少一点争议、多一点公认的鸡缸杯不多;三是拍卖圈本来就是一些大资金投资赚钱的,与收藏圈关系真的不是很大,价格虚高的现象一直存在。
客观地讲,新仿的鸡缸杯好鉴别,民国仿、晚清仿也不难分辨,清三代仿的到现在也是文物了,拍卖成交也得上百万。如果自己喜欢,并且具备一定的眼力,有机会淘上一只玩玩倒是可以,但最好抱着只是玩玩的心态,因为东西一旦到了你手里可能就难有人认可,除非来自拍卖会。
下图为英国大卫基金会收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
下图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下图为英国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收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下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台北故宫收藏鸡缸杯最多
下图为北京故宫收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瓷器鉴定真知堂: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应该喜欢收藏时间不长。那我们就来科普一下什么是鸡缸杯。
鸡缸杯,指的是大明成化年制的以公鸡为家长,带领一群母鸡小鸡在野地觅食为场景的斗彩小杯子。因为杯子的形状口大底小壁直,放大了看类似一口缸,所以被称为鸡缸杯。其正确名字应该称为成化斗彩群鸡觅食纹杯。
此杯画的鸡纹,在我国古代是吉利的谐音。大鸡就是大吉大利,所以这群鸡意味着祥瑞,深得古人喜爱。
专家考证,这种群鸡觅食的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