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画亦称“蓪画”, 从现存文物来看,通草画包含通草纸本水粉画(gouache on pith paper)以及通草纸本水彩画(watercolour on pith paper)两大类型。通草画题材广泛,包含港口风情、市井百工、习俗节庆、工艺流程、戏剧表演、刑罚、花鸟鱼虫等,真实反映了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百态。因此,通草画对于美术史、中外贸易史、艺术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而言,均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
通草纸是古代广州画人作画时常用的纸。这种纸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通过纸浆法制造的纸,而是从一种学名为通脱木,俗称为通草的灌木茎髓切割而成。由于切割的树茎大小有限,因此每张纸都只有两三只巴掌那么大。通草纸虽小,却非常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的需要,当水彩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时,经过光的折射,能够呈现斑斓缤纷的效果,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绣,因此很受画师喜爱。
18、19世纪,通草画作为广州的一种外销画,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通草纸水彩画主要收藏在西方的博物馆中。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想要了解更多“通草画”的信息,请点击:通草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