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自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360问答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重视儿童新概念和新经验的建构,重视将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重视合作和交流;重视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注重知识值搞病建构的互动中支架的支持作用。我们需重新审视与反思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数学活动
【活动案例】
案例——奇妙的图形世界
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性很广,生活使即明亲千煤蒸止中处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这是一个数学领域的操作活动,活动内容“动脑拼奇妙图形”,是在展厚矿明概玉立大班幼儿已经知道基本几何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大小、颜色不娘沉步章技及敌同的图形,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给出的主题,开动脑筋,利用几何图形去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情景,孩子们兴趣很浓,非常投入,也能积极思考,按主题的要求志场节究右参去拼。拼好后,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拼的,胜染每种图案都用了什么图形。下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记录。
教师展示“奇妙的图形王国”的课件,为幼儿创造多采的教学环境。其中有各种各样生活中常见的图案模式,引起学生对各种图形和图案的注意。教师提问:“看看这里都有哪些你们已经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什么样子?”这时班上一位小朋友回忆了以前讲过的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再次重复,以加深印象:“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我们来比比哪组小朋友找的‘朋友’又对又快。”教师先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大小和颜色的图形放在篮子里,让幼儿进入以下的活动环节。
影若云庆照湖态措 1.找图形(把各种颜色、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片放在一起)
请每组幼儿分别拿6个红圆,5个黄正方形,4个蓝三角,7个红半圆,让每组一个幼儿在按要求拿的时候,其他幼儿在该幼儿拿好后要帮他数一数,看他拿得对不对,看看哪组拿得又对又快。幼儿支改占积极性很高,动作较快,一个幼儿找图片,其他幼儿帮着数图片。通过这个操作活动,一是帮助幼儿复习图形,二是帮助幼儿复习正确地数实物。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一起看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漂亮图案,(教师再次放课件)请你说说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也可以说教室里的。”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很强,都抢着回答:“大型玩具是由圆形和长方形拼成的。”“地上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型拼成的小鸡。”“书柜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劳弦的数字。”“书上有正方形、半圆形拼成的汽车。”等等。教师:“现在我们知道图形的奇妙之处了吧。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宣汽即报赶了袁错座图形都是别人拼好的,现在我们也做一个发明家。请你动动脑,老师说一种东西,大家用桌上的图形拼出好看措台至小半女木宗温那师的图案。”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拼一拼,说一说,记一记
教师说一个东西,蛋级身让幼儿自己来拼,拼好后说说用了顾越美陈每丝巴某样七卷哪几种图形,每个图形都成为图案的什么部分。教师程顺段水微衡干死:“请拼一个小人儿。”教师强急子模动信调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拼,随幼儿用什么来拼。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巡视的时候,有个孩子对教师说:“老师,我管轴得行精制裂记写具脸拼了一个女孩,穿着红色的裙子(经胜亲负以许件端永三角形)。”教师表扬她:“拼得不错!小女孩还能穿其他裙子吗?”随后,又去看其他幼儿拼的情况。教师发现孩子们拼的小人儿各有不同,全班只有几个孩子和别人拼的是一样的。拼好后,教师就先请张昊说一说他是怎么拼的。张昊说:“我用圆形拼了这个孩子的头,用正方形拼了她的身体,用长方形拼了她的手,用三角形拼了她的裙子,用圆形作纽扣。”其他孩子争着说:“老师,我拼的小人儿和张昊的不一样。”教师也请他说说。“我拼的小人儿的头是用三角形,脚是用长方形,手是用两个正方形,还给她戴了一顶红色的圆形帽子。”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也拼了一个女孩子,是用正方形拼了她的头,三角形拼了她的手和身体,长方形拼了她的裙子,腿被裙子挡住了。”孩子们的想法太多,太奇妙了,教师让他们跟自己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图案,仔细看看其他同伴是怎么拼的,并把拼好的图案放在展示台上,在集体合作的氛围中相互学习。
可见,就拼一个小人儿,幼儿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了不同的图案,每个孩子都能把自己拼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幼儿都好像是设计师,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如瑞吉欧所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儿童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的主动学习者,以自己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和解释现实。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然而,在一个学习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也由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合作,可以使理解和建构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背景下,教师应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让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解决一些真实的、不明确的问题,这是因为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通常比较复杂,而且有多种解决途径,每一步行动又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学生只有面对这些不确定的问题情景时,才能更有效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其活动核心在于组织合理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达到主动建构自我知识图景的行为倾向。可以说,建构主义以合作和参与为根基,以调动各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有利因素为基石,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引领。
以上活动案例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暗含的意义,给我们如下启示。
1.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重视儿童新概念和新经验的建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大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水平比起具体运算阶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在以前的学习中,幼儿对各种几何图形形成基本的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以及用这些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幼儿也常常把这些图形想象成各种实物。教师抓住幼儿独特的认知规律,把握有利的教学时机,组织“奇妙的图形”活动,让幼儿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和概念。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清晰的概念就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的,在许多次尝试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案例中,教师让儿童看图形——找图形——说图案,让儿童从对图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图案形成,儿童的图案概念在尝试和重复中逐渐形成。教师的问题在逼真的情境中呈阶梯式抛出:初步性问题——课件中都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都是什么样子?请你说说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也可以说教室里的。挑战性问题——你知道图形的奇妙之处了吗?你想做个发明家吗?为儿童理解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图案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有效平台。
2.将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重视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学习中“去情景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景化学习和情景化认知,特别强调教师为学习者,必须营造一个充满挑战和无限想象,能刺激和引发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情境,促进幼儿的对话、交流、讨论,彼此分享见解。创设一个能与教师、同伴共享、互动的学习氛围情境,既能使学习者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帮助,利用必要和充分的学习材料,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数学概念,又能把数学学习融入真实的应用情境中。一个“奇妙的图形世界”活动的真实问题情境是这样呈现的:从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视觉冲击(课件的呈现)——认知图形的特征(形状、颜色)——儿童对拼图形的强烈愿望——教师呈现拼的主题,儿童首先自己独立拼图,然后在小组中观察其他幼儿的拼图,通过合作和观摩学习,他们在超越自己认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图形与图案的概念,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拼图。在案例中,儿童拼小人儿的头有的用圆形,有的是用三角形,在这种差异的学习中,儿童不断对各种图形和图案加以组织和改组,知道在拼图的活动中,不同的图形在现实生活的人物造型中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有的是胖脸,有的是圆脸。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儿童相互依赖、自由交流、共同分享学习的经验。
3.重视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作为数学学习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概念的建构,都要基于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对于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儿童最初的理解和建构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如长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书本,圆形的盆,三角形的积木等。如何使儿童从对概念的表象理解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呢?教师巧妙地捕捉到了融于真实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儿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几何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和关系,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以及好奇与探究的心理需求,并加深逻辑思考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案例中,教师呈现的各种图案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拼的主题小人儿也是在各种书本、玩具、电视中可见的形象,且这些形象的特点都是多样的,能激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此,数学知识不再被看成是静态的、确定性的客观的知识,而是生成的知识经验。在教师创造的活动情景中,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都被纳入到教育的范畴。因此,从数学教育内容来看,基于日常生活情境的数学知识内容应用到社会生活的观念更应得到重视。
4.注重知识建构的互动中支架的支持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个人作为学习者,既是一个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承担着说明者、解释者的角色,更是一个积极的共同建构者,承担着合作者、交流者的角色。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所倡导的互动是合作与交流。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实现学习者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作用;第二是学习者与他人(包括同伴和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包括交流与合作。这种互动作用的集中表现,应该是教师与儿童间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支架作用,教师显然不是一个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指导者。在案例中,老师提出让幼儿“拼一个小人儿”,实际上就是教师匠心独具的适时支架,它为儿童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种暂时的支持。在儿童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儿童觉察到了与先前经验不协调的知识,通过操作材料,不平衡的知识,使得儿童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这是儿童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完善以往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儿童概念的建构是十分有益的。此外,在案例
“拼一拼”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了很多交往合作的机会,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进行操作活动,幼儿获得多次动手、动口交流的机会,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能力较差的。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可以看到教师与幼儿间、幼儿同伴间积极而频繁的互动状态,一种反映平等、民主、自由、对话和谐关系的状态。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问题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儿童将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抽象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图形分类、比较、组合等概念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适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选取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素材,对儿童既有某种程度的挑战又不至于因太简单而失去探究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建构主义作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教师要以健康、开放的心态吸取和借鉴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幼儿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进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进程,它必将给学前教育带来新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