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副对联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联文中,朱老总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对草堂胜迹的热爱与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扩展资料:
宝应元年(七六二)秋至广德二年(七六四)春,杜甫避徐知道乱,流寓梓州(三台)一年零八个月,作诗近两百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名海内外。
杜甫在梓州寓居期间,广游东川美丽河山,即兴赋诗。当年九月作《九日登梓州城》,秋去玄武县(中江)作《题玄武禅师屋壁》,十一月射洪作《野望》。
于陈子昂读书台作《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陈拾遗故宅》,通泉县(射洪南通坝)衙门观薛少保《鹤》画,作《通泉县屋壁后薛少保画鹤》,冬归梓州作《渔阳》。
七六三年春作《春日梓州登楼二首》、《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等诗,经涪城(三台花园镇涪城坝)往汉州(广汉)作《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在汉州同王汉州、杜绵州泛房公西湖作《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诗数首。回梓州后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上牛头寺》、《望牛头寺》、《登牛头山亭子》、《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等诗数十首。
七六四年春去阆州(阆中)作《奉待严大夫》,临行返成都时作《别房太尉墓》,途中作《倚杖》等诗后回成都。
七六五年五月,杜甫辞官离成都南下,六月至忠县,秋至云安。七六六年春至夔州(奉节)居住两年,七六八年携家出三峡漂泊湘鄂,七七O年冬死于赴郴州途中船上,终年五十八周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梓州公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