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之中最年轻的一位,是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太平天国的缔造者之一。但是多年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如果以天京内讧为界,把太平天国分为前后两期的话,则分歧主要是在后期,而不是在前期。说得具体一点,分歧主要是落在“离京出走”与“大渡河覆军”这两件事情上。尤其是大渡河的覆军,因为真相难明,后人的看法分歧最大,从“可耻的叛徒”到“舍命全军的义士”,各种看法都有。有的同志说:石达开具有英雄气概,能够舍已为人。有的同志说:石达开因诈降而被俘,诈降只是斗争策略。有的同志说:石达开虽然想“舍命全军”,放下武器总是错误的。有的同志说:石达开既然放下武器投降,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应该说是叛徒。 我认为石达开并非叛徒,所谓叛徒是指背叛革命的根本利益或者背叛祖国的人而言,石达开并非如此。要弄清石达开是不是叛徒,就得先弄清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失败的经过。 “天府之国”的四川是石达开早就注意的地方。还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前,石达开就建议入川,据为根本。同时,清朝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四川。如四川总督骆秉章奏称:“蜀境雄甲西陲,地险民富,天下常视以为安危。蜀境安则北而关陕,南而滇黔,东而楚豫,均可借其屏蔽,赖其转输,倘稍有损失,则滇黔粤西无可盼之饷,荆湖无可抽之厘,陕豫且有防不胜防之虞”。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胡林翼也说:“四川不支,则楚与秦均不安矣。”且“西蜀之富,五倍于两淮,十倍于江西,二十倍于湖北,失蜀则急切无人了此贼,……是失蜀则祸大,保蜀则福大。”他曾向清政府建议,调曾国藩任四川总督,率湘军入川以加强四川防务。总之,四川是当时斗争双方都十分重视的地方。 天京内讧之后,首义六五只剩下洪、石二人。如果他们能够真诚团结,共挽狂澜,则重振太平天国的声威是可能的。当时全国军民都很拥护石达信液开,可惜“洪秀全违反众意,逼走石达开。”石达开也未能为全局着想,决意以四川为目标,率军远征。从1857年10月算起,这支远征的孤军先后转战十一省,历时将近六年。石达开打进四川的时间是1862年初。从这时起,直至1863年6月在大渡河覆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抢渡长江都未成功。最后冒险深入,渡过金沙江,从山间小路直趋大渡河畔。这一带地瘠民贫,人烟稀少,是彝族聚居区。1863年5月12日,石达开率大军三万余人由冕宁经大桥、铁宰宰、水扒岩、烂泥坪、铜厂、新场,于5月14日抵达大渡河南岸、越西厅土千户王应元所辖的紫打地。 由了缺少船只,不能及时渡河。石达开在赶造船筏的同时,想向西边的松林小河进军,准备由泸空桥直趋天全,偷袭成都。但因王应元抢先斩断小河铁索桥,使石达开无法飞渡。当晚天下大雨,大渡河、松林小薯坦陵河洪水暴涨,太平军错过渡河时机,清军得以赶赴大渡河北岸布防拦截。正如《越西厅全志》所记: “(石达开)进为河水阻隔不得渡,退无所得食,出队山村各处买粮,山皆壁立,居民杂处岩巅者,聚众团及土兵邀击。不数日,越西同知周岐源并参将杨应刚,率师扎铁宰宰,阻其东路……提督胡中和率师扎……安庆坝;总镇唐友耕率师……扎大渡河上游;雅州数戚知府蔡步钟率师扎杨泗营……各兵勇数千,遏其北路。布政使刘蓉带兵千余,扎富林营,督运粮饷,指授方略。又南字营游击王松林带勇千余,自冕宁直趋筲箕湾、擦罗等处,扼其南路。王应元率番兵团民守备险要,遏其西路。土千户岭承恩带兵千余,出竹马冈扼其咽喉。贼四面受敌。” 5月17日,石达开派一支队伍乘船筏作试探性的抢渡,由于对岸清军施放枪炮轰击,被迫退回。5月21日,再选精锐数千人分乘木船与竹筏数十只大举抢渡,全军在河边呐喊助威。这时大渡河波涛汹涌,水势继续上涨,船筏均被洪水吞没,数千精锐,无一生还。 5月23日,石达开向西抢渡松林小河,王应元率“番兵”死命抗拒。石达开见强攻不能成功,又于夜间在江面最窄处泅水偷袭,也未如愿。接着石达开又赶造大船数只,于晚间下水,每船首尾扣搭,作为浮桥,以此来突破敌人河防。不料水势太急,环扣被激流冲断,功败垂成。 5月29日,彝族土司岭承恩乘隙进攻石达开的后路,占领马鞍山太平军营盘,截断粮道,将存粮抢劫一空。这时太平军已陷入重围,正如当地群众所说:“朝左走有小河王铁桩(指王应元)扎断,朝右走悬岩绝壁滚木擂石在高山,朝前走铜河(指大渡河)水暴涨滔天,朝后退手巴岩高山铁寨。”石达开分析了敌我形势,深知自己已处于不利地位,但决心血战突围。他声泪俱下地激励部众说:“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跋险阻、渡江湖如履平地。……今不幸……陷入绝地,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手受缚,为天下笑。”以此激发全军斗志。6月3日夜间全军出动,分乘船筏猛扑大渡河和松林小河。但是大部分船筏仍被洪水冲没,伤亡惨重,抢渡绝望。 当时太平军已经“三面被围,一面阻水,势已穷蹙,……无处掠取粮米,至摘桑叶,掘草根,杀马骡为食,犹思拼死冲突,为困兽之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石达开以箭缚书射投土千户王应元,希望讲和让路,或者能以高价卖粮给太平军。但是王应元已被清方收买,清方答应他“破贼之后,所有资财,悉听收取。”他垂涎太平军的军资财富,对石达开的要求断然拒绝。石达开又请彝族土司岭承恩让路,岭承恩攻之愈急。 最后,石达开率领残部六千余人,向东血战突围,但到达老鸦漩时,又为洪水所阻,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石达开决心率军死战,为绝后顾之忧,他命妻妾抱幼子投河自尽,并与部将商量“妖来背水一战,幸而胜则图前进,不胜则主臣赴彼清流,断不受斧钺辱。”可见当时石达开并没有“乞降求活”的念头,却有以死殉国的决心。但在竭力死战仍然不能突围,而有全军覆没的可能的时候,一贯重义轻财的石达开想到要救部下的性命,要保存革命实力。他认为敌人的层层包围,死追不放,只是为了要他的头,只要他献出生命,部众就可以得到活路。“妖军方欲生致余……以邀不世之赏。余何惜一身以救诸君。”于是他以好汉做事好汉当的英雄气概,致书骆秉章说:“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大丈夫生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身;死若可以安民全军,何惜一死……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可仰对吾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这是多么豪迈的语言,完全可以说明石达开决心舍身以救部众。也无论石达开的做法错到何种程度,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但是这种想法绝不是一个贪生怕死而出卖革命的叛徒的想法。 他的这种想法正好被敌人所利用。骆秉章老早就想生擒他,曾经向清廷奏报“臣前以石达开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俾就显戮,庶可以释群疑。”在屡次招安诱降都达不到目的时,敌人最后竟利用石达开这种舍已为人的英雄气概来和他进行“谈判”,劝他牺牲自己以保全三军,通过“谈判”的手段以达到“诱擒”的目的。具体执行这个任务的是越西厅的同知周歧源和参将杨应刚、都司王松林。 最初石达开对他们的游说“未之信也”,部将们“欲伤”杨、王二人。杨、王叮得“指天誓日”,赌咒发誓,说明诚意,才使石达开“初信之”。石达开去清营时杨应刚与之“并马出紫打地”,“王应元带队护持于后,岭承恩带队迎迓于前”。至洗马姑,“应刚指(周岐源)曰:此越西同知周公,达开长揖而座。夜宿王通把宅中,第二天由纳耳坝到富林。”从这段记述来看,石达开绝非卑躬屈膝投降敌人,相反地却可以看出他是为部众寻找生路,是为了谈判而亲赴敌营的使者。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出卖部众,而是决心为了保全部众而牺牲个人。 背信弃义的敌人采取卑劣的诱骗手段,把作为谈判代表的石达开变成了阶下囚,达到了“诱擒”的目的。同时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派兵包围石达开“舍命”以保的“三军”,施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石达开牺性了,“三军”也并没有保住。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是永远值得后人记取的。 石达开中计被俘后,很快被解送到成都。他对总督骆秉章怒目而视,不肯屈膝。“骆秉章、刘蓉讯之,达开箕座,侃侃而谈”,“口如悬河,应答不穷”,“语颇窍要”。骆秉章事后回忆说:石达开“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参与审讯的刘蓉也作了同样的记述。他说:石达开“供自金田发难之后,一切悖逆情状历历如绘。其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气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自言南面称王十余年,所屠戮官民以千万计。今天亡我,我复何惜一死!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即使是被骆秉章纂改过了的《石达开自述》,也难找到阿谀敌人,忏悔自己,丑化革命的词句。 石达开在刑场上的表现也是十分坚强的。当他的部下曾仕和在受凌迟酷刑而惨呼时,他批评说:“何遂不能忍此须臾!”他自己就刑时神色怡然,视死如归。古今中外都不会有一个如此慷慨就义的“叛徒”。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除了看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也要看他毕生的主要社会实践;不是看他的一时一事,而是看他全部历史,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对待石达开,我们也应本着这样一条原则,看看他的一生表现和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 石达开是金田起义的重要人物,是首义六王之一,是太平天国的缔造音。在太平天国前期,他是最杰出的军事家,太平军的劲敌湘军最怕的就是他。他也是最杰出的政治家,曾经通过“安庆易制”使得太平天国革命事业摆脱了经济危机。在太平天国后期,他虽然远征西南,长期在外,但对在长江中下游作战的太平军仍然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他的覆军,加速了太平天?整个革命事业的失败。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粤匪倡乱六人,而石逆尤称骁悍,金陵老巢得久负隅,全持石逆之善布远势,牵制官军。自石逆服诛,金陵失一重大外援,官军乃得一意围攻金陵,江南军务遂以肃清。”后来的四川总督赵尔巽也承认:石达开“与金陵‘贼巢’隐为声援”。当时“天府之国”的四川又是清政府主要的财赋来源,石达开在四川的反清斗争,使全国清军粮饷受到威胁,有力地支援了天京太平军的革命斗争,扩大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鼓舞和推动了西南几省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其次,石达开保护人民,热爱部属,深得军民拥护。据记载:“达开于太平朝初起诸王中,号为爱人,所至有仁义名,附者颇众。”在天京时,军民喜其义气,尊为“义王”,达开虽辞而不受,人们仍旧以“义王”呼之。在远征四川过程中,一路吊民伐罪,深得各族人民拥护。史沫特莱所著《伟大的道路》一书记载朱德同志小时候亲自听到曾经当过太平军的老织匠讲,石达开在军民中威信很高,人民对他非常怀念。所以在四川的汉、彝人民中传说:石达开没有死,他后来做了和尚,活到八十多岁。还有的传说是他在峨嵋山得道了。凡此都足以说明人民是崇敬石达开的。 石达开在远征后一直遵奉太平天国的正朔、称号、礼制,自始至终把自己统下的太平军看作是整个太平天国革命队伍的一部分,白称太平天国的主将,摆在“辅依圣主”的地位,而无所逾越。 当时敌我双方对石达开都有不少评价。其评价虽不一定正确,但对我们今天正确地评价石达开,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石达开少年时代已有才名,洪秀全、冯云山曾经亲自去拜访他,邀他参加革命。这在太平天国史书中称之为“访石相公”。杨秀清对石达开非常信任,“喜其诚悫,故屡委以军事。”陈玉成认为许多太平天?将领,“皆非将才,唯冯云山与石达开差可耳。”李秀成也说:诸将皆属“中中”,唯石达开“文武备足”,“谋略甚深。”敌人则对石达开切齿痛恨,如曾国藩说:“石达开狡悍为诸贼之冠。”“伏查贼渠以石逆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逆为最谲。”左宗棠则骂中有赞,他说:“石逆狡悍著闻,素得众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总之,从太平天国的领袖到广大军民,从自己人到敌人,对石达开的才能都是十分佩服的,对石达开在革命事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估价很高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可耻的叛徒”呢? 由于史料不足,真相不明,石达开最后究竟是投降还是诈降,至今还难下结论。不能认为他一与“降”字有关,就轻易作出“叛徒”的结论。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农民领袖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程度上,有这样或那样暂时接受过“招安”的行为,如黄巢、李自成、张献忠等等。我们对此要根据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看看是否属于斗争策略,不能一概斥为叛徒。列宁说过:“‘投降’一般说来是件坏事,但是这个值得重视的真理不能适合每一个别情况。”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情节,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大渡河的失败是石达开主演的历史悲剧。说明阶级敌人的狡猾和残暴。他们交替使用两手策略:一方面是大军围困,一方面是甜言蜜语。石达开“身陷绝境”,急于寻找出路。他对敌人的刽子手、屠夫一面,通过多年革命斗争的锻炼,是有认识的,有思想准备的。但对敌人的甜言蜜语一面,则认识不够,缺乏警惕,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现出主帅动摇,军心不固,以致全军覆没。这位能征惯战的英雄,没有血染沙场,马革裹尸,而被凌迟处死在敌人的刑场上,确是千秋遗恨,令人扼腕叹息!但是盖棺论定:这只是石达开的认识问题,不是他的品质问题;只是斗争策略的失误问题,不是屈膝投降的气节问题。总之,他只是犯了错误——也无论是多么大的错误——的革命英雄,而不是背叛革命事业的叛徒。 试想:古柱今来,叛徒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为了保全自己而出卖同志,出卖革命。哪里会有悲歌慷慨,视死如归,为了保全同志甘受凌迟酷刑而无怨的叛徒呢! 评价古人要有理有据,不偏不颇,才能得出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这一点上,研究太平天国史的老前辈罗尔纲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他对李秀成的评价就是十分慎重,实事求是的。今年是罗老八十五岁寿辰,又是他从事学术研究六十周年纪念。谨撰此文以表祝贺之忱。太平天?最有才能的革命英雄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人,罗老也是广西贵县人。因此,比较而言,罗老对有关石达开的史料一定了解得更多,更仔细。此文希望能够得到罗老的教正。放歌大渡河被世人誉为“世界屋脊”的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其地理位置罕世所见,是我国藏族同胞的居住之地,孕育着非常的中国古文化——西藏文化,其神奇的布达拉宫更为世人所瞩目、仰慕,布达拉宫也因此成藏族文化的象征;而且,青藏高原更是我国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而作为长江源头之一的大渡河,正是从青藏高原中部的果洛山下奔流而出,然而越西藏,而后穿川西,并终在四川的乐山地区与长江的另两条支流岷江、青衣江会合,然后继续向东奔腾而去,飘飘洒洒几千里,最后没入大海。 大渡河其实非常有名:在遥远的古代,大渡河被称之为沫水,险滩重重,鹅毛投水而不见,沉没入河底,为世人所惧怕,古有“沫水难渡”之考语;但是,大渡河之所以闻名于世,还不是因为沫水得名之典故,却因为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非常令人荡气回肠且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故事而驰名于中外,并在史册上留下了非常厚重的书页。 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由于太平天国祸起萧墙而内乱不息:当时,北王韦昌辉奉洪秀全之命剿杀了邀功尊大、独揽大权的东王杨秀清之后,之心遂起,竟不顾一切地屠杀了领兵在外且战功赫赫的翼王石达开的家人,然后,石达开为复家仇而杀灭了韦昌辉,却也因此开罪于洪秀全,遭到了洪秀全的猜疑与忌恨,最后石达开被迫率领本部军马十多万人负气出走,反出南京而去,太平军从此分裂;从此,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削弱,然后一蹶不振,后虽然有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但终于独木难支、大厦将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终告失败;太平天国固然遭到灭亡,率众出走的石达开也难逃恶运,石达开出南京后,一直没有安身之地,被迫作流寇似的逃亡,他们沿江而逃,流窜于四方,虽然文韬武略的石达开乃一世豪杰,无奈,大清后期三杰之一的曾国藩也非省油之灯,他一路穷追猛打,渐渐将石达开逼入死角,逃进四川,逐渐成为清军的瓮中之鳖;石达开进入四川以后,境遇日益恶化,且军士早已疲惫不堪,更因为当地清政府势力的镇压和少数民族人民对太平军的不了解而遭到反对,终于停步在大渡河畔,前有大渡天堑,后有曾国藩的十几万大军,最后,悲壮的石达开并没有延续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的壮举,却在石棉县安顺地区兵败后自杀身亡,而其家属及一部分军队,更在汉源富林渡口附近的大树镇遭到集体屠杀,据传生命剁钝了钢刀,鲜血染红了河水;从此,大渡河成了太平军石达开的悲剧之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相当悲惨且千古遗憾的一页。 而上世纪的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红军在血战湘江付出沉重代价以后,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在遵义,重将饱受猜疑且罢黜已久的毛泽东请出山,然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英明领导下,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巧妙地摆脱数十万追军后,经云南入川,并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了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彝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并迅速地通过了彝族地区,也来到了大渡河畔的安顺地区;历史何其惊人的相似,石达开败亡是一面最现实的历史镜子,他的教训和悲剧始终压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头,红军是否将成为石达开的第二?但是,历史却也没有绝对的类同,中国工农红军并没有重复当年石达开的悲剧,因为,红军是工农阶级的队伍,他们是为穷苦人民翻身作主人、解放全部被压迫、奴役劳动人民的伟大军队,他们背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希望,他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与精神,在大渡河上,他们智勇双全,不仅创造了十七勇士强渡安顺场的英雄事迹,还创造了红军一天一夜行军240华里,更英勇顽强地飞夺了仅余铁链且被烧得通红的泸定桥,创下了人类军队史上的伟大奇迹,从此红军转危为安,由此北上,然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落脚陕北,并最终完成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建立了新中国。 果洛山的大渡河源头,并不格外汹涌,相反,很象一条较为洪大的溪流,只是轻潺流淌,宛如一个娴娴静静的少女,偶然间的奔腾,恰如少女的轻皱眉,或者是慵懒的伸臂舒腿,给人一种很完美无暇的感觉;当你悄然走入那原始森林的梦幻世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静得只留下水声的宁谧,虽然有些令人恐怖,但至静的甜美足以让你忘记世俗的烦恼与喧哗,用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觉去领略那片刻的放松与清闲;那偶然间游动的鱼儿,它们随意地闲逸游弋,更让你感受到那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河水固然清澈见底,却格外冰冷,冷得让人寒彻心骨;远处的青山,并不总是清晰的,山间总升腾着朵朵白云,更或者已被漫天的迷雾悄悄吞噬,即使偶而的晴空中隐现的山峦,也只是淡淡的轮廓,本来是极近的,却仿佛总那么遥远,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难窥其斑,偶然跳跃的奇珍异兽,虽有些令人触目心惊,却仿佛更是生命的童话天地,让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美丽,去领略那充满神奇的高原景象。 而当大渡河终于经至甘孜、泸定时,少女般的大渡河却改变了颜色,变得汹涌澎湃了,如同歌词里的“大渡河水浪滔天”,此时的大渡河,如果继续以女性为喻,则象是童话中的女妖女魔,张牙舞爪的,给人以凄厉恐怖之感;而这些地方的地壳很不稳定,夏日里时有山顶滑坡,有时甚至泥石流不断,山石顺流而下,红如血的洪水,如同将整个大地来个底朝天,要将远近的山川田野吞噬;甘孜为当年红二、四方面军的会合地,就在甘孜,红二、四方面军修正了张国焘的南下错误主张,取得了北上抗日的一致主张,最后红二、四方面取道西藏、青海,胜利地完成了长征,与中央红军会合于陕北,并由此抒写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泸定的大渡河,在当地人们可不叫大渡河,相反,人们采用地名贯水,名曰“泸水”;泸水却相当有名,也格外有考究,如果我们仔细思索一下,不难想起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武侯《出师表》所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语,那时的泸定,本来就是不毛之地,甚至被人们称之为蛮夷之地,而诸葛亮南征后也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美丽豪壮且脍炙人口的传说,诸如打箭泸、神兵夜渡等故事;泸定的泸定桥,因为有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泸定之所以为中外人士所注目,源于此,至今,人们仍然感觉不可思议;当时的红四团,日夜行军达240华里,红军是外来军队,供给更谈不上,饥饿与疲劳是非常肯定的,如果用军事观点来看,已是疲惫之师,应该溃不成军了,何来战斗力?怎么能够飞夺泸定桥?而且,敌人已拆除桥面上的木板,仅余几根铁链,对面的敌军,看到红军来时,更燃起了熊熊大火,如此作战,真是兵家大忌,如果用某些人的唯技术、唯装备理论,那么红军真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之举;可是,兵法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夫战勇气也”之语和精典战便,同时,如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论述“打仗,靠的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其决定因素还是人”的观点,则更可以透晰一切,从中,我们更可见毛泽东是何等的大智慧、大无畏,而绝非只知一味空谈唯技术论、唯武器论的庸俗之辈可比;最关键的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身上蕴藏着中华民族那种的伟大民族精神——自强不息且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他们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所以英勇无比的中国工农红军飞夺了泸定桥,创造了人类军事史的伟大奇迹;当你走上泸定桥,那古老陈旧的铁索桥令人惊叹之余,不免让人有些胆怯,而桥下汹涌的滔滔河水,更会使人心惊胆寒,难怪当年毛泽东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一语就道尽了泸定桥的丰采,只留下人们无尽的思索、感慨和赞美。 石棉段的大渡河,继续沿袭了大渡河那波涛汹涌的本色,而且,即使是在偶而的河滩之间,也只是表面上的平静,下面却是激流暗涌,很象表面春风笑脸,其实腹藏利剑的妇人,最为令人可怕;沫水据说鹅毛投之而不见,实际上即使是上游漂流下来的参天大木,在那些漩涡之间,也显得非常的柔弱无助,竟被漩涡间那种巨大的自然力量吸入深水中而不见,人们自然为之所惧,或偶又不名其理者,贸然游水,却屡有事故,最后尸骨无存;大渡河固然令人望而生畏,可河畔的风光却是绮丽迷人:石棉的安顺场渡头,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却因为有当年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安顺场的壮举而驰名于世,当年的故事虽然早已远去,留下的传说却格外引人,总有人喜欢去寻根究底,总是想要去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当年为红军摇船撑筏的船夫多已去世,只余下当年还是十余岁孩子的帅士高,偶而运气颇佳的人们,或者巧遇帅老,可从其口知晓当年的故事,老人的讲述绘声绘色,依稀有当年枪林弹雨中果敢坚毅撑筏摇桨的勇气,据说,六十年代,彭老总复出后任西南局书记,途经石棉,还曾特地前去看望老人,并留下十元钱作慰劳,成为一段美谈;而现今河畔的石棉县城西的石儿山公园,却格外引人入胜,智慧的人们用我国苏杭一带的园林艺术装点着整个公园,偶而还采用现代的艺术格调,点缀些现代灯光与装饰,将自然、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悄悄地结合起来,变成独具一格的公园,但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不是那些园林,更非那些点缀的装饰,恰恰是大自然妙手精造的奇石,其实整个石儿山公园也因山而出名,远望去那几乎就是一块浑然天成的巨石,巧放在河畔,如果强行要分成几块,似乎勉人所难,只是偶而峥嵘耸立的几块山石,让人们以为分界,但实际却还是一块整体,有时小径竟从山石下穿过,而且很窄矮,人们稍不留神就撞上山石,然后小心起来,往往令人有曲径通幽之意;一些山石,竟赫然临江垂立,让人们更进一步去探索这石与江自然融合的妙趣,常有闲情逸志者,更大胆地坐于石边垂钓,大有一种姜太公渭水垂钓之美;山石中央有一翼王亭,上有石碑,记叙了当年翼王石达开兵败的史实,以为见证,亭前的红花,似乎倾诉着太平军的凄美;最令人惊心动魄的还是在那洪水滔滔的夏日,远处的景象竟有河水天上来的感觉,但至此较宽阔竟变得温顺起来,悄然将波涛隐没于若大的险滩之间,只余下一个个宛如幽洞深远的漩涡,然后将一根根参天大木漩没于此,忽然不见,良久以后,人们才在更远处留下望见远去的大木,颇令人惊叹。
相关文章
-
桔梗之死
2023-09-16 23:27 阅读(580) -
司马懿之死
2023-09-13 05:36 阅读(569) -
魏延之死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2023-09-12 11:35 阅读(605)
1 小职员之死中小职员是怎么死的?
546 阅读
2 死神动画片....蓝染之死是多少集.
610 阅读
3 复仇者之死在多少分钟最好看
592 阅读
4 林默娘之死
641 阅读
5 求精校版txt星际之死神传奇
62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