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清运动的简介
1963-1966年在中国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城乡社教运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制定出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前十条”对 “四清”运动的任务、政策、方法作了规定,对农村形势作了“左”的估计,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正在对党猖狂进攻,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把反革命气焰压下去。5月20日,中央把它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在党内传达。
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又讨论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后十条”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同时,指出了团结95%以上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重要性,规定了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以及正确对待地主、富农子女等政策。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和宣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的通知》。此后,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在部分县、社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整顿干部作风,解决干部、群众之间的矛盾,防止在中国发生修正主义和“和平演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农村的社教运动开始以 “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为主,城市的社教运动为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后期都发展成为 “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四个方面,通称为“四清”。
“四清”运动对改变农村干部的作风,完善基层财务、保管制度,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于这场运动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把多种性质的问题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不少基层干部遭到错误的处理和打击。特别是1965年初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强调这次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到1965年12月,全国有1/3左右的县、社进行了“社教”运动。 “社教”运动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为止。
四清运动的结果
1966年5月,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正式爆发。在"文化大革命"发动时,各地正按既定计划开展四清运动。为了能使"文化大革命"顺利进行,各地都对四清运动进行重新部署,并把"文化大革命"纳入四清计划之内。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文件指出,"文化大革命"使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加丰富、更加提高了,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部署。在农村和城市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地方,如果原来的部署是合适的,又做得好,就不要打乱他,继续按照原来的部署进行。但是当前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提出的问题,应当在适当的时机,交群众讨论,以便进一步大兴无产阶级思想,大灭资产阶级思想。有的地方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中心,带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
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不断深入,四清运动中的许多做法和部署已不适应"文化大革命"的需要了。1966年11月27日,谭震林就今冬明春开展农村"文化大革命"和四清运动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向周恩来、陶铸、陈伯达、康生、李富春以及中央文革小组写出请示报告。报告指出,"文化大革命"与四清的结合,《十六条》上是两种提法。看来,四清运动中下台的干部,只要贫下中农大多数没有意见,也不准翻案,四清工作队也应肯定。但是,各地原来的四清部署和做法,还有不少框框,繁琐哲学,人海战术,包办代替等等,有了"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和大民主的经验,就不能再按原来的一套部署去做了。应该加以改变,不改变也行不通。因之,似以明确肯定以"文化大革命"为中心带动四清的提法为好。1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规定把四清运动纳入"文化大革命"中去。在"文化大革命"中,解决四清问题和四清复查问题。
此时,毛泽东对四清运动已不感兴趣了。在1965年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已透露出这种想法,说道:你只要不触及全面问题,枝枝节节、修修补补不行。这年5月,陪同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要向他汇报一下湖南社教的情况,毛泽东说:"不用汇报了,情况我都知道。看来光搞社教运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1967年2月8日,毛泽东会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卡博以及国防部长巴卢库谈话时又说:"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上而下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这样,四清运动就无法开展下去,而让位于正在蓬勃开展的"文化大革命"。
四清运动的影响
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个运动,以及准确全面地研究中共中央指导这个运动的相关指导思想,特别是研究中共中央具体负责领导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的相关指导思想,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研究,对于科学地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对于深化挂帅领导四清运动第一线人物刘少奇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