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肺炎双球菌的临床表现 肺炎双球菌的预防

肺炎双球菌的临床表现 肺炎双球菌的预防

一、肺炎双球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肺炎双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Diplococus Pneumoniae),属于原核生物,有R型和S型,它们是肺炎双球菌两个稳定的品系。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菌,其中S型在人体内引起肺炎,在小白鼠体内导致败血症,使小白鼠死亡。 临床表现

(1)寒战持续约半小时后出现39~40度的持续高热。

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不佳。

(2)开始干咳,1~2天内出现铁锈色痰。

(3)可有胸疼,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等,重者可有烦躁不安、嗜唾、昏迷等。

(4)病人呈急性热性病容,查检时有大叶实变、湿性罗音等,白细胞计数增加(1.5~3万/立方毫米左右),X线检查可见肺大叶均匀致密阴影。 治疗方案 本病可用青霉素G治疗,每日80~160万单位,分2~4次肌肉注射,一般疗程为7天。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等。也可用磺胺。多数患 者在用药48小时后体温可迅速降至正常。病人要卧床休息,吃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多饮水。

二、肺炎双球菌的形状特点及菌种分类 形态特点 肺炎双球菌直径0.5~1.5微米。革兰氏染色阳性,但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肺炎双球菌属双球杆菌属,为化脓性革兰氏阳性菌,呈圆形或披针形、无芽孢,无鞭毛。 在含血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24小时可形成细小、灰白、透明或半透明有光泽的扁平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培养2~3天后,由于产生自溶酶,菌体自溶,菌落中央出现凹陷。胆汁、胆盐或其他活性物质能加速自溶酶的作用,使细菌在短期内溶解。其荚膜多糖抗原与致病力有密切关系,且成分复杂。 菌种分类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血清型,其中Ⅰ~Ⅲ型致病力较强,Ⅲ型最强,且具有厚的荚膜,可作为鉴别此菌的依据。

在各型肺炎球菌中,许多遗传标记可被转移,种内和属内的相互转化作用也已证明。

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格里菲斯的实验 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Ⅱ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 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Ⅲ型菌。

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Ⅲ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菌,这种转化的物质(转化因子)是什么?格里菲斯对此并未做出回答。 埃弗雷等人的进一步实验 1944年美国的埃弗雷(O.Avery)、麦克利奥特(C. Macleod)及麦克卡蒂(M.Mccarty)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外转化实验)。

他们从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 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人小白鼠体内,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这是一部分 RⅡ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四、肺炎双球菌的预防措施 美国疫苗 由2000年开始,美国建议使用一种七价的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如沛儿®,适合2-23个月大的婴儿或2-5岁有存在风险的孩童。这种疫苗每

2、4、6及12-14个月大会使用一次。可以保护孩童免受肺炎链球菌的深层感染,如败血病及脑膜炎。相似的九价疫苗则在测试中。

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如"纽莫法®")可以对55岁以上的人提供达85%的五年保护。建议是那些有高感染风险的人接受接种,包括65岁或以上的长者,而往往都只是接受一次接种就能有终生的保护。标准的23价疫苗对两岁以下的孩童则没有功用。

美国医师协会现时的指引是2-65岁的人都需要接受疫苗,而若于60岁前已接种,则须接受多一次的疫苗接种。若是无脾或肾病综合症则须定期进行接种。

英国疫苗 英国方面则为

2、4及13个月大的婴儿引入结合型疫苗。

而疫苗计划亦已于2006年9月4日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配合使用有关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