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第二次绿色革命(second green revolution)是指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和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利用“矮化基因”,培育和推广矮秆、耐肥、抗倒伏的高产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活动,其目标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当时有人认为这场改革活动对世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犹如18世纪蒸汽机在欧洲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样,故称之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但以后这场改革活动暴露出许多缺陷:技术和经济上要求高,耗资大而不易推广;污染严重,能源浪费等。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把它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第二次绿色革命(second green revolution)是指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我国农业的绿色革命 :
一、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
以生态学为特征的绿色革命,是在秸秆上做文章,是在培肥地力、恢复生态平衡上做文章,而不是单纯在种子上做文章;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食物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不是用工业的思路制造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地膜等);
是用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增加人类的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食品),而不是用其中的某些基因获得人类期望的食物(如单一的粮食);是将动物的习性恢复到其自然属性,而不是用所谓的合成饲料消耗粮食。
二、以生态学为主的农业具有中国特色
生态农业已经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欧洲,《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欧盟各国也大都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例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转变。
法国于 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德国农业部长建议欧盟在10年内使生态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0%。在经营企业方面,美国有机农业商业联合会主席凯瑟琳•迪马特奥说:“有机农产品已不再限于健康食品店,现在它们正不断涌进大型连锁超市。”
生态食品已不再只是一种时髦。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生态农业有朝一日将会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三、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是农业发展的必然
第一次绿色革命起源于印度,以美国规模化农业为最盛时期,结束于转基因农业。真正的绿色革命,即以生态学为指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发端于中国,最终引领人类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农业道路,这与执政党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高度吻合的。
第二次绿色革命是由城市中觉醒的市民发起的。他们拒绝被喂养,拒绝食物生产“双轨制”,拒绝现代农业中的有害要素,从保护自身健康,乃至生态环境健康角度出发,通过理性的消费引领农业理性回归;农二代,大学生二代因效益提高,主动回到农村建庄园;
通过科学设计与生态农业连锁产业,将农村建设成为比城市生态环境还要优美的健康的食物生产之地、宜居之地、长寿之地与科学养老基地,盘活社会资源,实现真正的城乡和谐互动,变互害模式为互利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我国的杂交水稻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确保我们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在某些国家推广后,曾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迄今已发现一种既高产而又能从贫瘠土地中吸收锌,并将其富集于种子中的小麦种质;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的木薯种质。
第一次绿色革命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并于70年代发展到鼎盛,是为解决人口和粮食供求矛盾而引起的可能饥荒问题,由洛克菲勒基金会首先发起,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国际发展署等共同参与推动的,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的农业新技术传播推广活动。第一次绿色革命在拉丁美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及英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在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过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由于农作物品种单一化而引起的农业种质资源减少及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第二次绿色革命最早由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部长会议于1990年首次提出,当时设想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第二次绿色革命尚处于全面酝酿、局部先行突破的过程之中,即处在全球性规模化革命的形成的前夕。与第一次绿色革命比较,第二次绿色革命将在问题背景、发展目的、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政策与培训等方面有以下相似之处:①人口与食品供求关系的巨大矛盾;②以解决农业及食品危机为主要目的;③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开发作物新品种,这些品种在其增产、地区适应性方面优于以往品种;④政策与农技培训对于绿色革命的范围和最终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第二次绿色革命(second green revolution)是指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