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一名52岁男子在逃30年后向警方自首,但令他吃惊的是,警方没有发现与他有关的任何信息。据这名男子说,1990年的一个晚上发生了一场他认为是“打架”的事。第二天,当他听到警笛声时,他以为警察要来逮捕他了。于是他开始跑了30年。
老实说,从纯粹的叙述角度来看这样的事件更像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案例”。尽管媒体尽其所能去重构“委托人”的“逃亡之旅”,但由于时间和长度的单调,他们只能将30年的苦难浓缩成一幅公众舆论可以想象的画面。
很多人提到他们“不敢住酒店”、“不敢交朋友”、“不敢联系家人”,甚至“听到警笛声就害怕”。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它似乎是在为“我不想再跑了”铺路。但说到现实生活,没有“真实身份”的生活似乎并不有趣。
很多时候,差旁当我们看“自首案”的时候,除了面临“自首上诉”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尽可能远离犯罪的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斗”只是一场酒后斗殴,但也许他是被自己打了人或杀了人的想法所困扰,以至于附近的一个警报器会让他逃亡30年。
要想知道30年前我家附近的“警笛”,是否就是那个人所说的“战斗事件”造成的,今天很难追查,毕竟是太久以前的事了。但基本的假设是没有谋杀。因此,对“不涉及”的理解只是排除重大刑事案件的可能性。
毕竟,如果只是一场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酒后斗殴,通常不会被立案,但也不一定没有警察的监督。回溯到1990年,醉酒斗殴,如果不是杀人的话,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因此,在“潜逃30年后自首,明知自己没有犯罪”的问题上,更像是命运在捉弄“当事人”。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不把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情境中加以审视,很可能会把这件事看成是悲剧,当然,从整体形势来看,这个“案件”的背景色彩的确是悲剧的。但是,这也不能排除,当年的“打架事件”真的没有伤到人的可能性,不然男人怎么这么害怕呢?
因此,现在说他绝对是无辜的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就“无罪”结局而言,“在逃30年”确实有点苛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内心应该充满了思想,但即使他真的释怀了,他也不会快乐。毕竟,30年对一个人的意义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在逃亡的30年里,他过着“自由的生活”,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很可疑,至少他自己心里是这样认为的。当警察告诉他他没有参与此事时,他哽咽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逃亡,有人明确地告诉他他没有犯罪,这似乎破坏了他的基本支持。
同时,媒体在报道这条“投降消息”时,特意提到他的父母已经去世,意在增加“逃跑成本”。但事实上,与父母不在的悲痛相比,他前半生的“社会死亡”更令人震惊。我们无法完全感受到一个自认为犯了重罪的人的痛苦,但对于“无辜的逃脱”来说,却有一种奇怪的悲哀。
因此,当看到这样一个逆转的消息时,大多数人可能会想:“要是他早点自首就好了”。然而,生活一直都是一种折磨,越不敢面对,就越有可能被打得满地找牙。存在虚虚橡主义哲学说,上帝死了,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可以选择,因此为选择付出代价。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能选择命运,只能选择面对命运的态度。在一个经历了30年的逃亡后自首的人的案例中,他意识到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并揭穿了30年的大谎言。所以,很多时候,似乎只有心态平和的人才会遇到心态平和的命运。否则,人生若浮萍,总在颠沛流离。
此外,大多数人不希望自己离你还有半辈子,回来的时候还是个青少年,他们只想平静地生活。熊培云说:“我相信人的一生是一个身体走下坡路,灵魂上坡的过程。”这似乎是一个恰当的方式来纪念那些自首的人的生命,但并不是每个有罪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都会有回音。
说实话,一个在逃30年后自首的人不开心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平静的地方。如果他一生都在逃亡,他也不会在坟墓里翻身。你不知道你的父母已经去世了,这很令人难过,但与重新找到生活中的自由相比,一切似乎都好得多。
人就是要反思生命的意义。即使人们总是说生活没有乐趣,但仍然会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这里没有人,只有一座岛。与其诅咒大誉迹海,不如造一艘船。一个52岁的男人,在逃亡了半辈子后,仍然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似乎比自首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