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介绍和赏析

《见与不见》介绍:

仓央嘉措创作的“古鲁”,有人译为“情歌”,然龙冬先生认为,原文并非“情”,而是崇高到“脖颈”的一个极大尊敬的前缀,故译成“圣歌”。从仓央嘉措这首著名的《见与不世升见》来看,若当成情歌恐也不妥,若一定要当成圣歌恐也未必。

笔者用心去读,从“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等同义反复而层层推进的抒情节奏,最后到“默然相爱、寂静欢喜”的心灵氛围,读到的是禅,是钥,是拈花,是微笑,只因“形象若偏离,寂照最动情”(河马《禅诗》)。南宋圆悟克勤(1063—1135)禅师曾作艳诗一首:“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此诗由艳入禅,与仓央嘉措那种悲欣交集的内心体验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借写情以表达各自内心的微妙,却殊途同归。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介绍和赏析

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赏析:

诗中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只有质朴无华的情感,只有任世事怎样变换他的情始终不变就在那里的那份爱,就如天上的恒星,哪怕历尽沧桑都亘古不变。“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是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全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反复吟诵诗人心中那份无论世事怎样变换此情都不移的爱情,节奏感强,条理性好,旋律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遥想美丽的雪域高原,多情的仓央嘉措因相思踏雪而行夜会情人,是缘是劫?当破晓时分,人们读着一个男人在雪野里留下的清晰的夜奔足迹,那足迹急促而有力蜿蜒地连接着布达拉宫和小巷深处, 于是疑惑,沉思,继而惊愕,仓央嘉措在坦然的以爱情的名义歌唱的同时,也写下了对宗教的背叛。 

遥想仓央嘉措作为一个活佛的无奈与身不由己,他虽然没有办法郑返皮去改变那些清规戒律,但他仍然选择了叛经离道,选择了对权利的舍弃与改变命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不是爱得至真至纯,那又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权利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爱情。

读着这种至真至纯的情与诗,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感动与感叹,更有一份难言的心绪。仓央嘉措的诗如一曲天籁之音震颤灵魂动人心弦,那种爱得不带一丝杂念的纯情,久叩心门。

扩展资料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原文: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仓喊差央嘉措简介: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