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酶组织染色法,利用胰蛋白酶对肥大细胞(MC)进行染色,发现MC能够被染色,说明MC中一定含有胰蛋白酶活性物质。1981年Schwartz等进一步纯化这种酶后发现,它是由MC释放的,其活性90%以上来自一种酶,故命名为类胰蛋白酶。Miller等在1989年克隆了第一种类胰蛋白酶cDNA,其后又有几种类胰蛋白酶被克隆。类胰蛋白酶在cDNA和蛋白水平被分为三类:α、β、γ,其中β含量最高。每个类胰蛋白酶基因均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编码30个氨基酸的前导链和245个氨基酸的活性部位。通过氨基酸序列推断,α-类胰蛋白酶和β-类胰蛋白酶有90%的同源性。其主要区别在于β-类胰蛋白酶的-3位和215位氨基酸分别为精氨酸和甘氨酸,而α-类胰蛋白酶则分别为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两者的结构区别决定了它们活性差异。
想要了解更多“类胰蛋白酶”的信息,请点击:类胰蛋白酶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