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三线建设指的是什么?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三线建设指的是什么?

一、三线建设背景

2018年10月,中宣部明确“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体现了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精诚合作的团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包含着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勇于付出乃至牺牲的家国情怀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1964年到1980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二、三线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盯简旦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粗略从行政区划看:一线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西藏。三线地区: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咐扒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地区,就是二线地区。

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凯扰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火箭弹、火箭筒、高射机枪、无后座力炮,也就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力争做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自卫战坚持抵抗。黑龙江的小三线是阿城和尚志,吉林的小三线是辉南,辽宁的小三线在朝阳凌源,河北的小三线沿太行山麓,山东的小三线是沂源,河南的小三线是济源,湖北的小三线是 襄阳。湖南的小三线是 娄底,广东小三线是连江,广西小三线是河池,安徽小三线是六安,上海小三线是皖南,江西小三线是万载和安福,福建小三线是三明,浙江小三线是云和与龙泉,江苏小三线是盱眙,新疆的小三线是和静县阿拉沟,甘肃小三线是平凉。

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新建的项目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需要注意的是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有大量基础工业如长庆油田、攀枝花冶金工业、六盘水煤炭工业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等新建项目。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其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如咸阳、 宝鸡、 沙市、 襄樊、汉中、 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

扩展资料: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线建设指的是什么?

三线建设

三、三线建设意义

三线建设诠释了民族忧患意识的深刻内涵。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孕育了极其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文化信仰。正是因为历代有识之士从民族利益出发,将国家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华民族才在一次次内忧外患中转危为安,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于沿海城市和地区工业布局过于集中,战略后方缺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不仅涉及工业、交通的重点企业要及时搬迁,而且与此相关的科研院所都应向内陆腹地转移。基于“备战备荒”的战略指导,党中央迅速统一意见,形成共识,果断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一场涉及全国13个省区,上千万人力投入的大会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和鼎立支持。

三线建设加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广泛传播。出于巩固新生政权和改变不合理经济现状,党和国家在集中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同时,给予内地建设较多的关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为三线建设的提出埋下伏笔。三线建设开展后,我国将部分工业生产力移至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在此过程中,冶金、交通、国防工业等核心工程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全面铺开,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西部地区拔地而起,形成了以攀钢、酒泉钢铁集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以酒泉、西昌为代表的航天中心;以六盘水、渭北为中心的煤炭基地;以重庆、湘西为代表的常规兵工基地;以江汉、长庆、中原为代表的煤气田。投资建成了总长近8000公里联接西南地区的川黔、成昆、贵昆、襄渝、湘黔等10条铁路干线,修建了25万公里公路,形成了45个重大产品专业、2000多个科研基地、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与此同时,资金、技术、人才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迅速向西部地区聚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也随之迁移到三线地区。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也传输到了西部,为西部地区的工业文明注入了强大活力。特别是通过传、帮、带等方式,除旧布新,为西部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西部观念的更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三线建设指的是什么?

三线建设推动了移民文化的产生与交融。从1964年开始,到80年代初结束,三线建设经历了长达17年的移民浪潮,横跨13个省区,400多万专家学者、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党政干部从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工业重镇迁徒内地、扎根边疆。大量移民的涌入对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区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当时中央制定的“靠山、隐蔽、分散”等原则,三线建设项目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工厂的建设选址,大多布局在山谷之间,除了生产设施,还建有医院、托儿所、学校、公安分局等一整套生活保障体系,为移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也为移民文化的产生与交融搭建了平台。来自不同地域的建设者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不仅带来了家乡的情感,也带来了家乡的风俗和习惯,为当地文化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日常起居、服饰打扮到风俗习惯都融入全新元素。内迁工厂到来后,各地的内迁职工,远离故土,除了普遍怀有故乡情结,还有一种“同为异乡人”的文化心理,一些内迁工厂特别是大中型的内迁工厂,一般都有各自的生产、生活体系,形成一个状似“小社会”的特殊社区,从而形成了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培养了严密的组织纪律,形成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勤俭朴实、团结奉献的集体主义作风,造就了广大三线建设者们丰富多彩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样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移民观念的碰撞,思想的新解放,形成了热情好客、开放趋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生活品质,实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今天西部地区开放、开拓、和谐、和睦多元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线建设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