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扩展资料:
人格的决定因素
哲学与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是:人是环境的动物,人必须适应环境而生存。所以人格的真正决定因素是“环境”,相当于古人说的“墨悲丝染”,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如最通俗的,良民有良民的人格,强盗有强盗的人格;乞丐有乞丐的人格,富人有富人的人格。
在今天可以更普遍地说,不同行业和群体因其有不同的职业行为,而有相应的人格。比如环卫工人有环卫工人的人格,袜雀政府领导有伍运政府领导的人格。如果让政府领导与环卫工人同时站在一起,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哪个是政府领导,哪个是环卫工人,原因就在于人格的不同,而这种人格又是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关的。
再比如,领导有领导的人格,领导办公楼下的保安,又有保安的人格,两种人格显然是不一样的。
另外,职业的稳定,也决定着人格的稳定。比如农民的人格与气质类型一辈子没改变过,因为他们的职业或劳动方式一辈子没告橘早有改变。环卫工、社会低层职业者、穷人的人格一辈子都不会改变,无论你在哪个年龄阶段去与他们打交道,就会发现他们的各种人格与气质特征都还与原来一样。
而作为领导或管理者的阶层,它们只要换一个管理岗位、换一个办公环境,你随时都可能发现它们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